“八一”快要到了,每年临近这个日子,我总会特别想你——张振霞。这个带点女性色彩的军人名字,是我一生都无法忘记的好同学、好战友的名字。
40年前的1984年7月,正在军校准备毕业的我们,突然接到军委选调部分学员赴前线代职锻炼的命令。同学们纷纷摩拳擦掌,踊跃报名上前线,最后学校选定部分学员代表军区参战。此时,大家都没想到,同窗三年,与振霞就此一别便成永远。
振霞毕业后分配到了67军598团,第二年即奔赴老山轮战,在人生最灿烂的年龄,将生命定格在了老山,是同学中唯一牺牲在老山的英雄!
最初只知振霞牺牲了,具体怎么牺牲的,大家一概不知。后经多方询问,和老弟振强(张振霞烈士的亲弟弟)联系上了,终于听到了振霞的一些情况。去年5月10日,我和几个当年一同参战的战友,相约重返老山,寻访38年前的战斗足迹,专程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拜祭了振霞的墓碑,了却了一件积压了多年的心事。几个月后的10月24日,我一个人又专程到山东莘县——振霞的家乡,看望了张振霞的老母亲——一位非常坚强智慧的老人。
振霞如何牺牲的?据时任二营营长印文华讲述,张振霞烈士是二营机炮连排长,战时加强到步兵四连,坚守在负2号阵地,在离下阵地仅剩6天的时候,47军某部二营官兵已经陆续上阵地,由于兄弟部队刚上阵地不适应战场环境闹肚子,张振霞在此之前学过卫生员,于是主动到另外一个猫耳洞去给病员送药,大概是中午12点半,敌我双方校炮时间,当时振霞正返回自己所住的猫耳洞,一发越军炮弹在离他4米远的地方爆炸,张振霞当场牺牲。
振霞年轻的生命,从此永远定格在了25岁!战后,团党委给张振霞追记一等功。部队回撤时,送回家乡的骨灰盒里放了一套崭新的军装。直至今日,每年清明都有一些同乡战友如约到莘县烈士陵园凭吊。
往事深藏心底,回首已是几十年。你是1961年出生,比我大一岁。如果你还活着,今年该是63岁了。你父亲和我父亲一样,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老兵。你父亲从部队退伍后当了农村赤脚医生,为十里八乡的村民送医送药解除病痛。你从懂事起就决心以父亲为榜样,立志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青山柏森森,英雄气长存。同伴张风广永远都记得,他小学四年级时不慎在村南大水坑溺水,你看到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跳入水中将他救起,被乡里四邻传为佳话。
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级战斗英雄徐良的一曲《血染的风采》,如静空上的一束春雷,冲洗着人们的心灵,令人落泪,更为军营儿女增添了一把激情燃烧的火焰。“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也许我长眠,将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英雄化作了山脉,你的生命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莘县烈士纪念碑前,每当少年儿童来这里纪念英雄先烈,总会庄严地举起右手,“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一往无前,直至献出生命!”
振霞的家乡山东莘县,主要是平原地区。但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646年,莘县境内曾有过一座名为沙麓的山。这座山因地质活动而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终导致山峰崩塌,形成了现在的地貌。虽然沙麓山已不再高大,而当地的沙麓墟,确实证明了莘县历史上曾有山的存在。
从沙麓山到泰山,从泰山再到老山,这不仅仅是时空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涅槃。从老山主峰远远望去,南边往下好似振霞坚毅的脸庞;向老山主峰看,似振霞军帽上的帽徽;突兀的山势,如振霞胸前的弹匣和双手紧握的钢枪;而背后的山脉,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一席秀发拂过钢枪,享受着和平的阳光晨曦……
不必惊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实烈士早已用生命铿锵告白:“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
岁月流逝,硝烟散尽,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可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老山精神”,会永远留在人民心中,永远被后人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