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你的“体重医生”已上线
高温之下,警惕这些高发疾病
“古法健身操”真的能减肥吗?
蚊虫和细菌易引发相关疾病传播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8 月 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温之下,警惕这些高发疾病

江门市疾控中心建议,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梁爽摄

    盛夏八月,晴雨交替频繁,各类细菌、病毒、蚊蝇孳生,易引发相关疾病传播或高发。对此,记者走访各家医院,了解部分高发疾病发生情况。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陈君 管浩男

    百日咳病例上升

    1岁的舟舟(化名)最近一直晚上咳嗽,一开始家长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但吃了一个多星期药也不见好,一到晚上舟舟就咳得停不下来,还咳得脸色通红,咳嗽声音像鸡鸣一样,到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后才发现是感染了百日咳。

    最近出现百日咳的患者并不少。记者从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了解到,近两周百日咳病例有上涨趋势。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副主任医师徐杰表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病程较长,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徐杰提醒,各年龄人群均可见百日咳发病,其中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

    “在咳嗽过程中,患者会发出鸡鸣样的吸气声,这是由于呼吸道的狭窄和痉挛造成的。”徐杰表示,这是百日咳非常典型的临床症状之一,对于诊断百日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百日咳的典型咳嗽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发作时连续不断,咳嗽剧烈时,患者可能伴有面红耳赤、涕泪交流、双眼圆睁、表情焦虑、躯体弯曲等症状,表情极其痛苦,夜间加重,可伴有呕吐。值得一提的是,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经过7—10天出现特征性痉咳,病程可达三个月之久,这些特征都是感冒所没有的。若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百日咳的可能性并及时就医。

    徐杰提醒,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公众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在照顾婴幼儿时,成人出现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避免传染给孩子。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近日,记者走访各大医院儿科发现,近段时间以来,高温天气持续不断,肠道病毒活跃,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哎,又是手足口病,去年儿子也得了这种病,以为今年放假了接触的人少没什么事,没想到又感染了。”张女士周末带着4岁的孩子去公园游乐场玩了一下,没想到晚上回家后孩子就发起烧来,一开始以为只是晒伤或者吹空调着凉,没想到第二天发现孩子手上开始长疱疹,于是马上带儿子去医院检查。

    “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期间,我们医院接诊最多的传染性疾病病例中,过半患者是手足口病。”徐杰表示,随着气温升高,手足口病进入暴发期,但幸好现在已经是假期,就诊人数有回落的趋势。

    据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发热出疹性的传染性疾病。徐杰指出,手足口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出现疱疹为主要症状,有时还伴有咳嗽、流涕、精神不振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像发热、咳嗽、流涕等和流感症状类似,很容易被家长忽视,所以家长要多观察孩子的手、足、口腔等部位是否出现疱疹。该病发病人群主要是5岁以内的孩子,其中3岁以下的孩子是高发的年龄段,所以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在这个季节要多多观察。

    徐杰建议,如果确诊了手足口病,要做好隔离,平时要注意手卫生,尽量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尚未患病的儿童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食用熟食等,以防病毒通过食物传播,家长要牢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被子”15字预防方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远离手足口病。

    当心“吃”出问题

    天气炎热,美食不断激活着我们“舌尖上的多巴胺”。然而,因夏秋之交,高温多雨,食源性疾病容易引发。

    昨天中午,刚吃完饭的张先生捂着肚子到江门市中心医院就诊。前一天,他和朋友聚餐,剩了比较多的饭菜,就习惯性往冰箱一塞,第二天没加热就直接拿出来食用。没想到吃完之后就一直肚子痛,还呕吐。医生对张先生进行验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考虑急性胃肠炎,经治疗后症状好转。

    江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邓文斌表示,进入夏天,因食源性疾病来就诊的患者数量直线上升。“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食物易腐败变质,各类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繁殖,因此成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邓文斌表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通俗地讲,食源性疾病就是通过“吃”而引发的疾病。常见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它们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易于繁殖,污染食物后可引发疾病。常见症状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严重可出现脱水甚至休克。

    高温酷暑下,做饭不容易,大家胃口也不佳,难免会剩下不少菜肴。不少人都习惯把剩菜往冰箱里一塞,第二天再吃,有些人甚至把菜放冰箱好几天还吃。

    “不要觉得把食物放进冰箱就万事大吉,若储存不当,可能会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从冰箱里拿出的食物,最好在充分加热后再食用。”邓文斌提醒。

    邓文斌提醒,警惕食源性疾病,要注意保持清洁,在处理食物前后要洗手;要保持厨房设备的清洁,生熟分开,使用不同的刀具和案板处理生熟食物,避免交叉污染。此外,食物要烧熟煮透,确保彻底加热,尤其是肉类、蛋类和海产品,以杀死潜在的病原体。还要注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要及时将食物存放在冰箱或冷藏设备中,避免室温下长时间存放。值得一提的是,储存在冰箱中的食物不宜放置过久,应尽快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