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召开江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专家座谈会。会上,来自市委党校、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等院校的社科专家代表,围绕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议》进行认真学习,站位改革全局,联系江门实际,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展开交流发言,积极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建言献策。
参会专家一致认为,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总结了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以来的工作成果,研究安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吹响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门篇章、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江门新的更大贡献的冲锋号角,催人奋进、激励人心。
会议强调,全市社科理论界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从“五个维度”上下功夫、出实招,即全力推动宣传阐释工作入脑入心、全力推动社科理论研究提优出新、全力推动决策咨询服务质效双升、全力推动总结提炼经验凝智聚力、全力推动自身深化改革落细落实,全力推动做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为进一步凝聚改革发展共识贡献社科力量,更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实践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作为。
广州华立学院教育学院/侨乡与海外华人社会研究院院长、教授曾毅平:
彰显侨文化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
作为一名新江门人,学习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报告后,我深感振奋,对涉侨表述特别关注。发掘侨资源,彰显侨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的重要抓手。我主要谈两方面,一是侨乡与华文教育;二是侨批的文创开发利用。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侨乡资源,发展华文教育。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深江高铁“三通道”陆续开通,出入江门将更加便捷,借此机会,可将五邑侨乡建设成为海外师资培训基地。我市开展华文教师培训优势明显:一是侨助学校多,与海外华文学校具有互动共建的良好基础。二是海外五邑籍华人社会根深叶茂,他们热心华文教育。三是在江门接受师资培训,可以更好地感受湾区多元城乡文化,感受湾区发展脉搏。四是五邑地区有很多影响中国发展的人物,了解他们的故事,可以更好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五是有许多像碉楼、侨批这样的文化遗产,是华文师资培训的特有资源。
另一方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侨批,服务侨乡文化建设。侨批是弥足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近年来,侨批的收集保存和学术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相较而言,面向社会的开发利用就比较薄弱。江门侨批数量大,资源丰富,对侨批善加利用,加强文创开发,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文化建设。
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门校区负责人、教授邓复群: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共推银湖湾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建成富有家国情怀、自强创新、开放包容、诚信友善、时尚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
银湖湾滨海新区如何利用高校优势,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共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性任务,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我们可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银湖湾滨海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凝聚共识,增强广府文化、侨乡文化与侨乡精神认同。我们要增强高校员工和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为滨海新区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要加强宣传与教育,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广泛宣传滨海新区的发展成就和未来前景,增强大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深江经济合作区要重点宣传“敢为人先”的深圳创新创业精神,同时融合本地的五邑侨乡创新创业人文精神,共同构建和打造新的银湖湾滨海文化、大广海湾文化。二是把握机遇,借力大湾区“大桥经济”势头。三是汇聚众智,共推银湖湾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强沟通,创新校企共同发展协作机制,共建“产业学院”。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磊: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讲师李向军:
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近年来,江门在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抓好统筹谋划,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二是加强党对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政全面统筹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体制。三是一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领域立法、执法、守法、司法联动机制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江门。四是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门。五是提升市域政务服务活力、科技智慧活力、协同共治活力、产业装备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活力江门。六是全面推进智慧网格建设、综治中心建设、“粤平安”工作机制本地化应用,提升市域治理能力。
下一步,江门要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架构和组织方式,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在治理规则、治理资源、治理人才等方面的衔接,不断提升市域网格化治理和智慧治理水平,健全市域法治体系。同时,深化拓展与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将“两中心一基地”建设成“多网融合、一网受理、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的跨区域、跨领域、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将“信访超市+外送服务”、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打造成具有江门特色、广泛影响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此外,进一步用好江门“侨梦苑”平台,将侨智、侨力、侨味、侨情更好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大局。
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何洪静:
率先构建与新质生产力 更加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我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在推动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上重任在肩、义不容辞。我们要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生产资料所有权、劳动者在组织中的地位与劳动产品的分配这三个“新型生产关系”维度,率先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加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一是率先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质”产权集聚模式。江门要率先加快引导资本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三新”领域集聚;要率先强化“新质”资本的强链补链延链升链布局;要率先积极引导与有效规制平台经济创新发展。
二是率先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质组织管理模式。江门市企业家精神得到充分弘扬,“新质”组织管理基础较扎实。未来,我市要率先推动企业科学人性用工,实施人本化管理;要率先引导企业合规建设,实施平等化管理;要率先构建行业性—制度性的政商关系模式。
三是率先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质产品分配模式。江门要率先健全按新质要素分配的激励制度;率先健全新质劳动者的工资决定与增长机制;率先健全新质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机制。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谭晓玉:
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 江门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江门作为传统职业教育强市,即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也对江门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些部署。江门要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江门职业教育体系。
政府层面,要加强专业设置宏观调控,建设产业与专业信息共享平台。一要建立江门高职院校产业与专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市场信息,并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场动态牵头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为高职院校优化专业提供前瞻性信息。二要推进龙头企业与高职院校加强产教融合,促进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联动。三要加大投入,加强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做好中职转型布局,集中力量建设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
学校层面,建议优化专业设置,构建科学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机制。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建议专业发展方向应符合江门产业急需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与本市其他院校同质化、重复度高的专业适当减少,如学前教育、音乐教育、早期教育等专业,将相关专业资源向江门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倾斜,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同时,要依托专业的合理布局来回应区域龙头产业需求,实现面向产业办学。
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付绯凤:
发挥五邑侨乡文化优势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强调,江门作为中国著名侨都,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我们要充分发挥毗邻港澳、侨务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深层次改革推动高水平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生动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江门毗邻港澳、侨务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特殊的五邑侨乡文化。五邑侨乡文化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精神、扶贫助困之仁义开放包容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适合所有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邑侨乡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例子,如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思想家梁启超、革命家陈少白、教育家陈垣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不同学龄的学生都对所学内容产生亲切感,也更易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和接受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更好地理解、认同思政课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我们要发挥五邑侨乡文化优势,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做到:统筹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培育大中小教师将五邑侨乡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协同意识;推动“新质”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副教授陈岭: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意义重大,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了行动纲领。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全会的精神实质,并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为落实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江门市职业教育应精准把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坚持引培并举,改革师资队伍培养与管理机制,着力通过“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一是实施“沉香”守正工程,健全师德考评、监督、教育机制,加大优秀教师典型选树和宣传,推动师德建设。
二是深化“远志”工程,围绕重点专业群,引育结合,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
三是聚力“厚朴”固本工程,着重构建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成熟、五年骨干、十年名师”的成长路径。
四是着力“炮制锻造”工程,打造企业顶岗实践、产业学院、附属医院、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五大平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五是推进“破壁”工程,聚焦教学主责,设置师德、教学、专业建设、科研、社会服务五大考核指标,以动态绩效+岗位竞聘推动教师评价科学转型。
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讲师黄立鹏: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一种创新理论形态,也是扎根于基层大地的伟大实践创造。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江门各地积极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力引领了侨乡大地基层治理方向,而且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环节、各要素和各领域,激发了基层治理效能和治理活力,在治理动力、治理秩序和治理效能上推进了整个社会善治目标的实现。
然而,基层民主治理实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基层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甚至在少数地方,传统“熟人社会”的差序结构演变为碎片化的“陌生人社会”,多元共治格局成了基层干部的“独角戏”,全过程人民民主尚没有真正转化为治理实践与效能。
新征程上,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党建引领、夯实制度之基、强化多元共治、聚焦民生保障,持续创新基层治理实践,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激发基层活力,让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要加强党建引领,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基层治理提供政治保证;二要夯实制度之基,促进民主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三要强化多元共治,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四要聚焦民生保障,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职业教育如何借“新”突破,赋能新质生产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新命题、新使命,我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是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为契机,协同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界力量,形成合力育人的“新质”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应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为契机,深化职普、产教、科教融合,引导高校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同时,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二是打造共享共赢的“新质”平台。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有效整合产业、科技、教育资源,打造共生共融、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质”平台。
三是以地方产业布局为导向,开设“新质”专业,培养“新质”人才。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布局学科专业,提高“新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要以深化“三教”改革为发力点,创建“新质”课程体系。
四是聚焦新时代职教师资新要求,培养“新质”教师教学团队。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挖掘行业发展痛点难点,聚焦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成为疑难杂症的解决者;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打造复合型科教创新团队。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蔡俊彬 王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