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里,从源头处看中国航空的发展历史;化身“飞行员”,乘坐飞行模拟器体验翱翔天空的感觉;打“飞的”游恩平,解锁“空中打卡”新玩法……近段时间,恩平飞行主题馆热闹非凡,一个又一个研学团队纷至沓来,青少年在游玩中学习,沉浸式体验航空科技文化,近距离感受航空飞行的魅力。
近年来,江门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恩平飞行主题馆勇当先行者,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着力推动航空文化传播与研学旅游的融合发展,构建“会飞的课堂”,深入挖掘通航制造、通航运营、通航文化等研学旅游资源,探索“通航+文化研学”“通航+旅游研学”“通航+创意研学”新模式。该主题馆被认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无人机科学素质等级考务中心,去年接待研学学生超过10万人次,业务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探索历史 感悟和传承冯如精神
江门恩平,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乡。一百多年前,冯如让中国人真正“飞起来”。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江门继承了冯如的飞行强国梦。
走进恩平飞行主题馆,顶部悬挂的一架巨型飞机映入眼帘。科普讲解员张红玲介绍,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冯如一号”的仿真模型。此外,馆内还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飞机、战斗机和火箭,通过一件件展品讲述着各位航空先驱对于天空的探索。
再往里走,便是冯如文化长廊。廊道上图文并茂的展览展示了冯如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看完展览,人们还能DIY制作“冯如一号”模型,了解这架飞机的结构和组成部件,感受100多年前冯如在设计制作飞机时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一般我们会将研学团分成一个个小组来完成‘冯如一号’模型的组装,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大家的团队协作精神。”张红玲说。
今年4月,在2024恩平市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中国航空文化研学路线原点正式发布。会上,恩平市被中国航空学会授予“中国航空人的朝圣地”牌匾。
立足原点,根植恩平。恩平飞行主题馆一直以弘扬和传承冯如精神为己任,除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还积极“走出去”——联动冯如故居、冯如纪念馆等,打造冯如文化精品研学游线路,带领青少年穿越时空,在探索历史的印记中感悟和传承冯如精神。
技术融合 模拟驾驶国产大飞机C919
“左手边操纵杆负责飞行过程中的四个方向;脚下两个踏板负责在地面的滑行……”在飞行模拟体验区,记者坐进国产大飞机C919模拟驾驶舱,屏幕显示的是一堆让人眼花缭乱的专业飞行数据。不过,如此“高大上”的“开飞机”步骤,经过飞行教员的讲解也变得容易上手。
在飞行教员的指导下,记者过了一把当“飞行员”的瘾,推动节流阀,让飞机在跑道上加速……达到合适的速度后,缓缓拉起操纵杆,飞机起飞成功!“这是主题馆沉浸式体验的一个重头戏,可实现对国产大飞机的高精度飞行模拟,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驾驶飞机翱翔云端的乐趣,同时学习航空基础知识和技能。”张红玲说。
头戴VR眼镜,坐上双人太空体验舱,瞬间便被带到星际空间,开启奇妙的宇宙探索冒险,体验失重飞行与撞击;神舟飞船VR航空舱,以航天员的第一视觉,模拟乘火箭登陆太空、探索太空、遇险、重返地球的过程,高度仿真航天飞行……飞行模拟体验区内还摆放了多台模拟飞机玩乐机,趣味性强、飞行体验感丰富,是青少年最喜欢停留的区域。
“恩平飞行主题馆将航天科普与VR技术深度融合,给予游客沉浸式互动空间和逼真的航天体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对航天科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航空航天科技兴趣,点燃了他们心中的航空梦。”学生家长陈芳说。
低空飞行 过一把飞“阅”恩平瘾
当“City walk”(城市漫步)风靡全球,成为当下出游主流时,恩平则兴起了“City fly”(城市飞翔)。在恩平飞行主题馆,记者体验了一把飞“阅”恩平。伴随着旋翼转动的轰鸣声,直升机在停机坪上腾空而起,记者从窗口俯瞰恩平,秀丽景色一览无遗。云端之下,山水之间,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徐徐展开。
“低空飞行研学游是江门未来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切入口,依托恩平飞行主题馆正在运营的恩平东成机场、恩平泉林机场,今年重磅推出了‘City fly’·翔游冯如故里空中飞行之旅体验活动。”恩平飞行主题馆负责人李长城介绍,目前体验活动共推出3条线路,涵盖了万泉湖、佛恩寺、泉林黄金小镇、旧飞机遗址、森林绿道、飞马大桥、恒大泉都以及锦江沿途城市风光。
丰富的航空研学游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少年和家长走进恩平飞行主题馆。“我在这里看到各种型号的飞机,拼了飞机模型,还坐了直升机,真是太酷了!”来自佛山的学生李凯俊说。
李长城告诉记者:“近期特别是周末,本地和外地都有很多学校、培训班和亲子团来我们这里研学,预约比较火热。目前,我们每天大约接待800人次,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提前预约。”
当前,低空经济已成为江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和前进方向。李长城表示,恩平飞行主题馆将继续围绕建设全国研学旅游高地目标,深化通航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相互融合,优化航空科普研学软硬件设备,推动航空文化研学游不断升级,助力打响“冯如文化”金名片。
科普
冯如与“冯如一号”
1903年12月17日,一个关于人类实现飞翔梦想的事件在美国诞生了。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先后驾驶“飞行者一号”飞机,成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飞行。
这个消息传入了一位中国工程师的耳朵。当听说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了36米时,他觉得飞机还可以更长时间地飞行,这样就必须克服两个技术难点,一个是动力装置,另外一个就是飞机飞到空中的操纵方式。
为了探索飞机的制造和驾驶技术,这位工程师曾反复地观察过鸟的飞行情况,甚至找来一只白鸽,称了它的体重,量了身躯和翅膀的长、宽,从两者之间比例推算它的升力大小,又仔细观察了它的双翼和尾巴的形状和结构,然后把室内的白鸽抛向空中,近距离仔细观察它的翅膀如何张开,翘起、弯曲、拍打和转弯时翼尖、翼边和尾巴如何运动等。1909年9月21日,他驾驶着从机翼、方向舵、螺旋桨到内燃机等大小部件全部自制的飞机,在奥克兰市上空翱翔了804.7米,飞行高度5米左右,安全着陆。这个飞行长度是莱特兄弟的23倍。
这个工程师的名字也因此被人们熟知,他叫冯如。他驾驶的飞机叫“冯如一号”。“冯如一号”保留了前升降舵,但缩小了它的面积,既有利于操作,也不会导致飞机不稳定。冯如还在机翼后方加了水平安定面,虽然面积不大,仍然是上下双翼布局,但加长了尾翼力臂,可以提供足够的安定面。
“冯如一号”与“飞行者一号”相比,另一个重大革新是采用了轮式飞机起落装置,后者使用的则是滑橇式。轮式飞机起落架也让飞机对飞行场地的要求有所放宽,即使是在不那么光滑的表面上也可以完成起飞和降落。时至今日,我们日常乘坐的飞机依旧是轮式起落架。
(节选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