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4日,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和深圳国际海洋周将在深圳举办。我市将携多家优质涉海企业首次亮相,以“创新深江经济合作,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为主题,展示江门海洋经济的蓬勃活力与创新实力,并借助海博会平台深化与深圳的海洋合作,共同推动深圳建设全球海洋经济中心城市。
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广东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是广东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潜力所在。
江门是全省海洋资源大市、重要造船基地,正加快“向海”发力。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把“要‘向海’拓展发展新空间”列为改革工作重点之一,这是江门在广东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关键节点立足大局所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
当前,深圳正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深中通道已通车,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通车,深江高铁建设稳步推进,“三通道”拉近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的距离,也为深江合作创造了更多条件。从“大江两岸”到“大桥两端”,三个维度看“一衣带水”的深江,两地在海洋经济合作上大有可为。
江门日报记者 陈敏锐
一看禀赋
一直以来,全球主要的海洋中心都是世界经济的增长极,其承载的经济、贸易等功能处于不断演变中。
从国际看,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等发达的世界海洋城市在全球化版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些城市无一不积极挖掘自身海洋产业特色,建设要素聚集、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现代海洋城市。“海”是世界湾区的共同特点,也是先进地区优越区位的一大特征。
从国家看,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就发展海洋经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从深圳看,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上,日前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深圳“现代海洋城市”的崭新定位。可以预见,产业、科技、空间、生态、文化和全球治理等涉及海洋的各个领域将在深圳蓬勃发展,充满合作空间。
从江门看,从新会崖门的“瓷器之路”,到台山海口埠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华人出海“闯金山”……千余年间,江门人从未停止向海的脚步。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409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488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大陆海岸线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大湾区的近三成;352座海岛星罗棋布,数量居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予江门的最好礼物,也是江门大力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
随着深江高铁、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工程加快建设,广海湾经济区加快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江门挺进深蓝、向海图强的时机愈发成熟,更有底气和实力支持深圳,为打造“海上新广东”、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二看产业
作为持续监测与评估江门市海洋经济运行状况的专家,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江门市海洋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健华观察到,近年来,江门海洋经济总量呈加速增长之势,“据初步估算,2023年江门市海洋生产总值约为669亿元,同比增速达10.78%,占GDP比重达16.64%,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11%。2020年以来,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8%”。
在迈进再造一个“海上新广东”的新时代,江门坚持“陆海统筹、三产融合”,持续推进江海联动、陆岛联动开发,统筹发展临海先进制造业、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旅游业等重点产业,谋划打造沿海经济带,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释放新的增长势能,力求在海洋经济的广阔天地中要发展、寻机遇、谱新章。
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规划。市委十四届七次会议提出,要“完善海洋治理和保护机制”,“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
江门已经拥有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经济五大类28个细分产业和15个海洋主要产业中,都有产业分工与重点布局。同时,以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为支点,江门撬起了现代海洋经济产业链。
江门拥有完整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条,是广东省重要的造船基地、全省船舶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市之一,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均拥有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形成了集聚发展的产业集群。前三季度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54.8%,居15条重点产业链增速之首。
当前,江门在新会银洲湖区域、台山广海湾区域谋划建设1000公顷海工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广东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这是江门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的重要抓手,也是进一步深化与深圳产业合作,更好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
深圳作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者,对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有着高标准的需求。江门可以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为深圳提供优质的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服务;而深圳则可以利用其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为江门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升级的动力。
在海洋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业方面,江门渔业总产值和水产品年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培育出台山生蚝等多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门渔港经济区统筹升级改造现有四大渔港,努力打造大湾区休闲渔业与滨海旅游枢纽平台、珠三角西岸水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省级水产种业重要基地、深远海渔业基地等平台,有效支撑江门建设“全域型”现代化海洋牧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江门划定了渔业用海区和农渔业岸线,为海洋牧场建设做好空间保障。
在海洋文化旅游方面,江门海岸带分布着红树林湿地、海丝遗迹、华侨古村、渔港等,山、海、石、田、楼相映,海洋风光与陆地风情相结合,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进入“一小时生活圈”后,江门作为深圳旅游“后花园”的效应将持续强化。
在海洋探测与观测领域方面,五邑大学组建了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创新中心、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开发中心、海洋工程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五大中心,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工作。江门多个验潮站、气象水文观测站、海洋观测浮标建成投入使用,海洋观测能力进一步提升。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江门正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谋划未来发展,拉高标杆、锐意进取、创新实干,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全面提质、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看未来
2023年深圳GDP是江门的近9倍,倍数就是势能;而江门陆域面积是深圳的近5倍,海域面积是深圳的2倍多,倍数就是潜力。
不久前,江门与深圳就海洋产业合作进行座谈,双方正谋划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融资保险租赁服务、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探测与观测等领域,共同推进系统性布局、集成式改革,通过差异定位、互补发展,共同擦亮深江“海洋名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也认为,江门融湾入海,应依托制造基础、发挥侨乡特色、突出文化底蕴、用好空间优势,通过联合招商推介、携手港澳资源、加强品牌建设等,为江门不断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
等风来不如借风势、乘风起。在海洋经济上,江门正主动向前一步,谋划更大合作。
近年来,江门和深圳的交往更加密切。双方正积极开展交流交往,推动海洋经济规划融合和基础设施合作:建立深江党政及涉海部门交流机制,共同推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鼓励两市在海洋经济领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加强海洋空间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衔接,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民众海洋文化意识,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深化海洋产业合作。
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规划面积超30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55平方公里,广海湾经济开发区更有10平方公里的香港惰性垃圾填埋场用地可供后续开发,同时海域、海岛承载力强,与“黄金内湾”城市的产业空间局促形成鲜明对照。
2023年,深江两市明确在大广海湾经济区以银湖湾滨海新区为基础,谋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目前,双方基本明确合作区规划范围,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面积4.58平方公里,可马上承接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的合作发展模式,探索“飞地”“飞海”等合作机制,更是进一步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为深圳和江门在科技合作、海洋产业合作、海洋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区域海洋经济协作提供了无限可能。
西寻空间、东觅机遇,一场“双向奔赴”不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