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医药夜市何以火爆出圈?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火气”邂逅“草本香”
中医药夜市何以火爆出圈?

市民体验传统中医疗法。
小朋友们学习如何辨认药材。
中医药夜市火爆,现场人潮涌动。
医护人员现场诊治。

    当“烟火气”邂逅“草本香”,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3个月来,一场场融合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与现代夜市经济活力的中医药夜市,相继在江门各县(市、区)火爆出圈,为城市的夜晚添上一抹药香。

    这一场场城市烟火与杏林药香的创意组合,不仅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搭建了绝佳舞台,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遛着弯顺道把病看了、品中药茶饮、尝养生药膳、做中药香囊……俨然成为了时下江门年轻人夜生活的新选择。

    为什么中医药夜市如此火爆?中医药文化的“出圈密码”又是什么?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统筹/邓榕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邓榕 何雯意

    现场

    从“出摊”到出圈

    华灯初上,夜市散发药香。70多个摊位依次排开,现场设置专家名医义诊、中医药文化展览、传统中医疗法体验、中草药材辨识、养生美食区域、文化非遗项目展示、DIY互动游戏、沉浸式康养体验等多个专区……这是10月1日举行的江门市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现场。

    在这里,市民不仅能品、能看、能玩,更能治未病、学养生、涨知识,一站式解锁中医药的“潮玩法”,近距离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三天时间,总人流量超6万人次,高峰期人流量近3000人次,累计服务约1.2万人次。“我脸上长了很多痘痘,平时想找专家看病比较麻烦,没想到在家门口的中医夜市就解决了。”在“95后”陈女士眼里,中医夜市是自己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全新窗口。

    此后,飘着浓郁药香的中医药夜市,陆续在台山、开平、江海、新会、蓬江等地火热开市。11月16日,蓬江区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在健威广场举行。记者在现场见到,中医药夜市一“开摊”,不少“摊位”前排起了长龙,前来咨询问诊、体验中医疗法的市民络绎不绝。活动现场,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耳穴压豆等特色疗法让人眼花缭乱,医护人员变身“夜市摊主”,免费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诊疗服务和膏方尝试,在“望闻问切”中实力圈粉,也为市民夜生活增添了独特的“杏林药香”。

    在各县(区、市)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夜市中,记者注意到,不少年轻人参与其中,这也意味着,中医药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治疗方式。“平时白天工作忙,夜市很好地契合了我们的休闲时间。下班时可以到夜市逛一逛,还能‘收获’健康,是很好的体验。”“90后”张小姐称赞道。

    “高深莫测和代表着中国最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通过现代人习惯和向往的夜市方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其真正魅力。这是中医药一种营销的革命和尝试。”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荣彪认为,中医药夜市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盛会,更是文化的传播与健康意识的提升,让人耳目一新。

    探因

    中医药夜市“火”在哪里?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当“烟火气”遇上“草本香”,一时间,夜市成为“网红打卡地”。那么,中医药夜市“火”起来的“流量密码”是什么呢?

    “火”在新潮有趣。中医药文化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的传统符号,而是化身为鲜活的中医技艺体验,让群众看得见更摸得着。“中医药夜市融合了多种互动体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和兴趣爱好的需求。”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副教授黄华聪表示,“逛+赏”夜游,“品+医”养生,“练+娱”观演等模式,亲民又接地气,降低了大家接触中医药的门槛,提升了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兴趣。

    “火”在精准击中刚需。中医药夜市在夜间举办,且免费看诊,对于愈发关注健康问题的市民而言,无疑是具有足够吸引力的。“中医药文化‘治未病’的理念,契合了当下大众的健康需求。”陈荣彪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生病才去看病,而通过中医药夜市这一活泼的形式,人们能在茶余饭后寻求专业的健康指导,领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火”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家门口逛个夜市的工夫免费把病看了,还能体验平时接触不到的理疗方法,何乐而不为?”在参加完一场中医药夜市活动后,市民张先生就成了中医药夜市的忠实“拥趸”。江门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彭景钦认为,夜市为白天工作繁忙的市民提供了便利,让就医问诊变得更加方便,这也是中医药夜市火爆的原因之一。

    “火”在大家对中医药文化的日渐认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中医药夜市“火出圈”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中医药文化日渐“出圈”,市民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与日俱增。陈荣彪表示,中医药夜市“火出圈”的背后是中医药文化在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借“烟火市集”绽放出了新的光彩,探索出中医药消费服务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路径。

    着眼江门,我市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市委市政府力推中医药强市战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迈出新步伐。据悉,我市多措并举保障中医药强市建设有序推进,出台《江门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江门市弘扬中医药文化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并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中药中国行”等系列活动,不断擦亮中医药文化品牌,在江门形成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江门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丰富了中医药夜市的文化内涵,更为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在江门这片土地上注入了新的活力。”黄华聪表示。

    把脉

    热风下仍需冷思考

    集健康、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中医夜市,使中医药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不过,记者走访发现,中医药夜市一般持续时间并不长,短则一天,最长也不过三天。

    “为何中医药夜市不能每天都‘出摊’?”采访中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疑问。事实上,举办一场中医药夜市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资源协调、专家邀请和活动策划等方面都会面临挑战。有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中医药夜市是公益性惠民行动,每场夜市都会“出动”多位专家坐诊,人力、物力都由医疗机构自己“买单”,而且很多医生大多是白天承担着繁重的门诊病房工作,晚上再出来义诊。“举办一场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夜市需克服诸多困难,需要政府、专家团队、活动策划与执行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黄华聪说。

    另一方面,让市民又喜又愁的是,中医药夜市对自身的健康改善能发挥多大的用处?“中医药夜市虽然方便快捷,但是若想靠逛几次中医药夜市根治身体问题,似乎不太切合实际。”市民陈先生表示,逛完夜市,依然该吃吃,该喝喝,并没有达到系统调理的效果。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任小红表示,年轻人平时忙于工作,很难有时间调理身体,中医药夜市提供了一个审视自我健康的机会。在夜市义诊中,如果发现年轻人身体确有问题,医生也会建议他们再到医院检查,进行后续治疗。

    此外,还有人担心,随着中医药夜市的火爆,是否会有商家打着中医药的名号“挂羊头卖狗肉”。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医药夜市是好事,好事要好上加好,要鼓励它,更要由相关的部门进行规范。只有规范了中医药夜市的“行为准则”,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从目前看来,虽然中医药夜市的持续走红令人欣喜,但如果想要做到持续红火,如何顺应大众对健康生活诉求的大趋势,在传统与现代的新融合中找准方向,创造更多新方法、新思路,就是中医药发展绕不开的必答题。

    未来

    乘势而上打通“任督二脉”

    今年2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文化加快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化。各地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回应。

    然而,中医药夜市只是一个开始。如何乘势而上,进一步打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任督二脉”,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与魅力?

    在黄华聪看来,要让中医药文化更深入人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方便市民享受“简、便、验、廉”的服务;二是普及中医药知识,通过讲座、义诊等活动增强大众认知;三是深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四是开发中医药文创产品,使中医药更贴近生活,增强体验感。

    对此,彭景钦也表示认同,“可结合江门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如新会陈皮、恩平簕菜等,将中医药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陈荣彪也认为,江门各县(区、市)可以加大对属地中医药资源发掘、梳理和整合的力度,形成普遍意义和鲜明个性相结合的中医药特色和品牌。例如,新会区(崖门镇)可以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的“武医结合”作为突破口,让蔡李佛拳在保有传统的情况下展现新时尚。此外,江门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可以与江门文旅业进行深度融合。比如,充分利用江门各县(区、市)、各镇(街)、各村(社区)既有的生态和生产资源,强化“药食同源”的应用,“让农产品、餐饮业、景点景区、文旅公司,甚至是演艺机构等参与进来,与传统中医中药机构一起有机地形成江门‘中医药文旅’新格局”。

    实际上,各县(区、市)目前已有不少计划和尝试。例如,蓬江区将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服务覆盖面,培育中医特色品牌;新会区将持续开展多种形式活动,推动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有机融合;江海区计划持续优化中医药服务供给,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台山市将常态化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开平市将加强人才培训,开创更多中医药适宜技术;鹤山市计划利用各种活动将优质的中医医疗资源送到市民“家门口”;恩平市正在探索如何结合本地特色,将中医药服务伸延到村(社区)。

    未来,各县(区、市)将以中医药夜市为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形式,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服务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同时,探索更多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推广宣传活动,积极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与魅力。

    □他山之石

    中山:

    常态化举办中医药健康夜市

    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山市常态化举办中医药健康夜市。这也是该市“六进一市”(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和中医药健康夜市)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5月,广东省首个中医药夜市——中山市中医药健康夜市举行。中山的中医药健康夜市不是一次性、阶段性的,而是依循二十四节气常态化举办。其中,常态化设置了名中医义诊区、传统中医疗法体验区、中药材辨识区、智能中医体验区、中医药产品体验区、康养互动区、中医药科普区及药食同源品鉴区等8个功能区,同时结合时令养生、卫生健康宣传日等宣教工作要求,按需增设部分功能区,做到场场有惊喜。

    此外,中山持续提升中医药的夜市内容和形式,积极发展中医药产业、旅游、周边产品等多元业态合作,并将“六进”活动与本地人文特色融入其中。比如,在第三场中医药健康夜市期间,在中山市雍陌村同期进行了中医药进乡村活动,设置中医传统疗法体验、中药材辨识、智能中医体验、药食同源品鉴等多个展区和摊位,让群众体验中医药的魅力。

    成都:

    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场景

    四川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唐宋时期,成都商品交易市场繁荣兴盛,形成了按月令举办的专业性市集“十二月市”。2021年,四川成为首批7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省份之一。

    如今,成都将“烟火气”与“岐黄术”融会贯通,按照“一月一主题”的模式,打造现代版“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其中,为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对中医药的服务和文化需求,成都市双流区打造了“烟火广都·养生集市”双流中医养生集市品牌,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场景,选取9个镇(街),结合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中医养生特点及传统风俗,开展一月一主题的“烟火广都·养生集市”双流中医养生集市活动。自2023年11月以来,双流区已开展了12期“烟火广都·养生集市”活动。

    比如,今年3月,“烟火广都·养生集市”活动走进双流区黄水镇空港花田,将双流黄水蚕丛文化与中医养生深度融合;今年8月,桂市在七夕之夜飘香开市。现场,书写着中医药方的帷幔随风飘动,营造出七夕的浪漫氛围。桂花绿豆汤的香气也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品尝,圈粉无数。  (何雯意)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