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门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为66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李阿姨植入兼容3.0T且具有自动核磁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并为患者解除了核磁共振扫描的限制。
据了解,植入CRTD是一种有效的器械治疗方式,可以在患者发生室速、室颤以及心脏停搏时第一时间进行自动识别,并自动放电、起搏治疗,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堪称“移动救护车”。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叶伟云 黎歆
植入CRTD是一种有效的器械治疗方式
从2019年起,李阿姨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头晕等症状,近一周因症状明显加重而入住该院心血管内科。经医生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级;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达到166ms,左室射血分数仅25%。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指多种原因导致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等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而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患者再住院率高,住院心衰患者死亡率高达4%—6%。
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冼伟进表示,对于EF值小于35%且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患者,植入CRTD是一种有效的器械治疗方式。对于左、右心室收缩不协调的心衰患者植入CRTD,既可以使心脏左右心室收缩更加同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又可以准确识别心律失常室速、室颤事件,并及时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或电除颤,有效防止心脏性猝死发生,降低再住院率,减少死亡率。
患者有明确符合CRTD的I类植入适应证。不过,传统CRTD植入后,患者无法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考虑患者目前才66岁,随着年龄的增加,未来极大可能有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需求。”冼伟进介绍,经过综合评估,并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植入兼容3.0T且具有自动核磁功能的CRTD,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解除核磁共振扫描的限制。
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一切准备就绪后,冼伟进带领心血管内科团队历经2小时,成功为患者植入CRTD。李阿姨的心衰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复查心电图提示,QRS波形宽度从166ms大大缩短到116ms,恢复到正常范围。
李阿姨植入CRTD后,若需做核磁共振检查,只需一次程控就可以在14天内不限次数进行,机器会自动识别并转换为预先设置的“核磁共振模式”,离开核磁共振室即刻转换为原设置。在此期间,她可根据需要,无限制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无需反复调整,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省医生和患者的时间,从而提升诊疗的效率。
近年来,该院心血管内科在冼伟进的带领下,不断探索心衰治疗的前沿技术,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新突破,为越来越多的心衰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治疗方案。
冼伟进提醒,国内住院心衰患者死亡原因中,左心衰竭占59%、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占26%。因该器械植入技术难度大等原因,目前很多心衰患者未能植入CRTD治疗。虽然CRTD是治疗心衰的有效方法,但还不能完全取代“五朵金花”的药物治疗。因为在规范应用药物治疗下,才能使CRTD充分发挥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