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兴趣班上不起,而是夜校更有性价比”,夜校这种利用晚上时间进行自我“充电”的学习模式,如今再次“破圈”受到追捧。
作为全市枢纽党群服务阵地,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聚焦社区服务力提升,探索党群服务新“夜”态,推出“党群小夜校”,从运动健身到艺术熏陶,从生活技能到知识提升,各类课程丰富多彩,切实满足了社区群众的多元需求。据统计,今年以来,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已在夜间开展健身、书法、绘画等服务活动320场,服务群众1.1万人次。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吴和和 伍丽媛
“‘蓬友圈’合伙人”
整合资源搭建学习服务平台
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位于江门市蓬江区建业街20—22号,由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共建,汇聚了江门市党群服务中心、蓬江区党群服务中心及丰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个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共建、活动共办、服务共享,合计面积近5000平方米,是全市的枢纽党群服务阵地。
夜幕降临,走进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在开放式阅览区,孩子们享受着沉浸式阅读时刻;在图书室,青年在练字、绘画;在舞蹈区,阿姨们跟随着老师舞动身姿……
“我经常参加这里的各种亲子活动,这里有很多儿童读物,平常晚饭后也会约上同学来这里看书,有时还参加一些兴趣课程。”丰乐社区的小朋友谢俊华说。
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学习运用“社区合伙人”“小生意+大公益”等社区运营做法,发布“‘蓬友圈’合伙人”招募令,整合五邑大学、江门市人民检察院、江门开放大学、江门市红十字会、蓬江区总工会、戴爱莲文化艺术中心等各领域资源,通过党建联建共建等方式,参与党群服务中心的空间规划及服务运营,把各个功能区域进一步盘活用好,搭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服务平台,切实把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还通过“延时服务+公益课程”打造党群服务新“夜”态,通过夜读、夜学、夜修等延时服务模式,搭建满足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自我提升、强身健体、缓解压力、结交伙伴等夜间续航场景,让学习变得轻松愉悦,也让“惠从党来”更加深入民心。
“我们充分利用‘合伙人’资源,在晚上开设健身、书法、艺术等大家喜爱的课程,同时开放自习区域,为学生以及考研考公自修的青年朋友提供舒适的学习休闲环境。”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负责同志表示。
目前,已有30多家机关单位、企业机构加入“‘蓬友圈’合伙人”队伍。
“每月党群服务菜单”
精准对接群众实际需求
“我从小对唱歌、健身等特别感兴趣,年初看到‘每月党群服务菜单’显示晚上开设了专门瑜伽课程,还是知名机构专业老师免费授课,就立马报了名,几个月下来,效果很好。”经常参加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夜校课程的张小慧开心地说,“我还介绍了几位朋友过来,我们经常为学到新技能而开心,大家很享受这个过程。”
摸清需求,才能心中有数。
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组织“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热心居民,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电话问询、网络留言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不同居民主体的需求和建议,包括“党群小夜校”课程方面需求,收集归类形成“需求清单”。结合“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匹配整合后建立包括“党群小夜校”课程活动在内的“每月党群服务菜单”。
书法、写作、瑜伽、八段锦、形体课、舞蹈、绘画、彩妆、尤克里里……越来越多的课程被“解锁”。
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负责同志表示,“党群小夜校”系列活动深受居民青睐,关键在于精准地对接群众的实际需求,切合不少人平时白天没有时间参加活动的情况,根据群众“点单”情况,“小夜校”精心“配菜”,力求每一堂课都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和期待。
“社区观察团”
引导居民主动融入社区治理
江门市“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探索将“党群小夜校”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通过邀请优秀夜校学员加入“社区观察团”,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在党群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在金山大厦上班的李女士经常参加“党群小夜校”的形体、瑜伽课程,同时也是“社区观察团”的一名成员,协助“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修剪绿植、整理图书等。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丰乐社区居民身上,“我是在‘党群小夜校’认识的李女士,见她常来‘蓬友圈’参加志愿服务,我也想为社区干点事情。”家住建业街的平姨说。看到楼下的树木生长过于茂盛,对居民楼阳台采光和周边电路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她立刻把情况反映给社区,社区立即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对建业街一带的树木进行全面检查和修剪,并组织“大党委”成员单位党员志愿者30余人现场配合疏导居民、清理残枝,消除了安全隐患。
家门口的“党群小夜校”将“邻里”变为“同学”,在寻找学习“搭子”中有效密切党群关系,引导居民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实现“以学促联”、构建“熟人社区”,通过“社区观察团”收集民情民意,协商议事共解难题。丰乐社区党委书记祝秀霞表示:“党群小夜校”开办后,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课程,更增强了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近半年来,解决楼道杂物堆放、困难家庭帮扶等问题20余项,推动社区服务力提升行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