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镇街
上一版3  
“蝶变”如画 客集民乐
翠山湖社会工作工业园区观察站揭牌成立
趁“圩”而入 慢“度”生活
全力以赴做好中考备考工作
联合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
冬至厨艺大比拼温馨和谐
中小学音乐教师大比武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摄影展百多张照片记录古镇30余年变迁
“蝶变”如画 客集民乐

赤坎华侨古镇运营后,重现百年古埠风采。图为赤坎华侨古镇夜色。张志旺摄
20多年前的赤坎骑楼老街。张志旺摄

    “赤坎镇人文底蕴深厚,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赤坎镇30余年来的变迁,珍藏了许多关于赤坎的珍贵画面。”开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志旺边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朋友逛展厅边讲解。12月20日,“世界的开平”第五届沙飞摄影周在赤坎华侨古镇开幕,“赤坎的变迁”张志旺摄影作品展在银信酒店展出。

    赤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在布展时,我将100多幅摄影作品分成了黑白和彩色两部分,黑白部分展示了我过去20多年里拍摄的赤坎老照片,彩色部分则展现出了如今赤坎经过保护活化后更加亮丽、更富诗意的繁华景象。”张志旺说。

    江门日报记者 李淑珩

    活化利用修旧如旧 打造文化保护传承新标杆

    走进赤坎华侨古镇,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星罗棋布,600多座风格迥异的骑楼沿潭江蜿蜒数里,蔚为壮观的侨乡建筑群让游客流连忘返。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或许很难想象,赤坎镇里辉煌了近一个世纪的侨房、骑楼,曾因年久失修、长期空置等原因逐显颓败。透过张志旺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修缮前赤坎骑楼破损的痕迹。而赤坎镇的文化底蕴正是留驻在这600多座骑楼、高耸碉楼、风貌老街、侨乡民居、宗族祠堂、宗族图书馆等载体上。

    2014年9月,以“在保护基础上开发、重现古镇历史辉煌”为总体思路,赤坎镇成功引进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2017年4月起,赤坎古镇侨房征收工作启动,广泛争取侨胞支持,不少华侨华人回乡办理征收补偿手续。在海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下,开平顺利完成了古镇的侨房征收工作。这一幕幕都被张志旺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2019年初,赤坎华侨古镇启动围蔽修缮施工,通过对赤坎华侨古镇建筑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延续古镇历史风貌,传承和弘扬华侨文化,努力把赤坎华侨古镇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2023年1月10日起,赤坎华侨古镇试运营,重现百年古埠风采。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赤坎华侨古镇已接待中外游客超562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000个,有效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成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范项目。

    “以前赤坎的楼房破旧,周边环境差,后来打造了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后,面貌焕然一新,骑楼也保护得很好。二十多年,我坚持用镜头记录下赤坎镇的‘蝶变’,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张志旺感慨道。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样板

    助推农文旅深度发展

    “我印象中,以前我们来红溪村鹰村拍照时,只有一条主干道是水泥路,两边杂草丛生,村里的巷道都是泥路,走起路来都不方便,和现在的美丽乡村风格截然不同,”聊起赤坎镇乡村振兴的变化,张志旺不禁感慨,“现在村落经过塘基、鱼塘护栏建设和三线整治、雨污分流后,村民出行方便多了。”

    赤坎华侨古镇的兴建也改善了当地乡村的面貌,也让老百姓能够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环境中。如今,赤坎镇以红溪村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及石溪村、永坚村、树溪村等纳入第二批典型村推荐名单的村为重点,示范先行,全面带动。“我们投入1.4亿元,完成红溪、石溪、永坚、树溪村等古镇周边4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赤坎镇所在的‘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入选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利用旧砖、旧梁等老建筑构件,完成农房风貌提升424间。”赤坎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赤坎镇还正扎实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盘活农村优势资源,引进红溪鹰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预计年底入场施工建设,并探索“社村”融合,利用流转整合的农田,引进江门供销社建设示范性供销农场,打造粮食生产示范片区。

    不仅如此,随着赤坎华侨古镇文旅火热,赤坎新区的建设也日新月异。赤坎镇谋划推进59个美丽圩镇项目,目前已完成28个,高标准完成德业路美丽示范主街、圩镇客厅、公福亭至镇政府路段房屋外立面提升等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区内生活配套日益完善。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