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理论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立足侨乡特色资源 建设劳动教育强市
全面贯彻执行新修改统计法
推动江门统计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近年来,江门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进一步强调,“围绕完善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打造更高水平法治江门平安江门”,强调要“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充分说明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对我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四个维度

    我们要理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四个维度——

    一是理论维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独特优势,包括空间优势、主体优势、治理手段优势、风险防控优势等。市域对上承担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责任,对下指导基层一线工作,是推动基层治理的组织者、领导者,各类治理资源和人才在市域层面可以更好汇集发挥作用。

    二是制度维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服务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主要包括市域统筹协调的制度体系、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体系、市域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等,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构建高水平市域指标体系,可以不断提升市域发展、应急、隐患排查能力和水平。

    三是机制维度。处于中间层级的市域社会治理既是制度势能转化为治理动能的载体,也是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交汇的平台。构建纵向权责明晰、上下贯通、运转灵活的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体系和协调机制,建立覆盖市域的“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处置、有人核查验收”的矛盾问题排查机制,构建深度融合、运行顺畅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共建联动机制,完善“网格化+”智慧治理体系,都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机制。

    四是政策维度。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实践创新,加快构建和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包括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组织政策体系、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队伍政策体系、民生领域社会事业发展政策体系等。

    江门在市域社会治理上的新突破

    江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为目标,致力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路径、创造经验。

    一是抓好统筹谋划。形成党政主导、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的工作格局,明确试点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编制《江门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制定《江门市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二是加强党对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把手工程”,完善党政全面统筹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体制,构建党建引领的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体系和群团社共治的市域社会治理联动机制。

    三是一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建立完善市域各层级、各部门法治建设责任制度和考核机制,一体化推进立法、执法、守法、司法联动机制建设,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江门。

    四是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社会矛盾风险、公共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门。

    五是加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建设。提升市域政务服务活力、科技智慧活力、协同共治活力、产业装备能力,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活力江门。

    六是突出江门特色,提升市域智慧治理能力。全面推进智慧网格建设,筑牢市域社会治理根基;全面推进“粤平安”工作机制本地化应用;全面推进综治中心建设,优化“信访超市+外送服务”网络化工作机制。

    多措并举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尽管江门在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上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市域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域调度功能和社会参与机制不完善、市域智慧治理互通共联不足等问题和困难,需高度重视,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江门应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多措并举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一要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架构和组织方式。第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横向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顺畅有效的善治指挥链,不断增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和制度执行力;第二,构建“五态共生”格局。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形态、生态、业态、文态、心态等“五态”共融共生,达到形态多样、生态良好、业态丰富、文态生动、心态向上的良好治理效果;第三,提高市域社会治理决策和执行能力。立足市域承上启下的定位,协调长远工作布局和近期工作重点,为横向治理机制的接续运作提供方向引领和政策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将破解综合执法、新市民融入、城乡统筹、社区养老等难题作为检验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硬核标准”。

    二要提升市域网格化治理水平。第一,加强本地调研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加强与大湾区城市之间在治理规则、治理资源、治理人才等方面的对接、衔接;第二,将专职网格员融入本地社会工作队伍中一体建设,探索职级类差异化网格员薪资标准和晋升渠道,给予优秀网格员在村(社区)“两委”干部换届、镇(街)工作人员招录倾斜政策;第三,发挥综治中心指挥调度作用,实现对各类网格信息的智能分析和处理,妥善解决逾期未处置的网格事件,提升市域网格化治理智能化水平。

    三要健全市域法治体系。第一,紧抓重点难点问题,用好我市地方立法权,加强市域社会治理薄弱环节立法,构建科学完备的市域法律规范体系。第二,整合行政执法与司法资源,完善行政监管、综合执法、公正司法,形成公正高效的市域法治实施体系。第三,构建全覆盖、全链条、全要素的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层面的制衡监督和来自服务对象、公众舆论的参与监督,形成规范严密的市域法治监督体系。第四,加强法治宣传,提升领导干部和居民群众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社会面广泛认同的法治保障体系。

    四要增强市域智慧治理效能。第一,构建市域信息管理体系,重点构建动态感知关键数据、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的市域信息管理体系,提高市域运行管理关联系统的协同执行能力和监控预警、应急响应能力,及时捕捉社情民意“弱信号”,打造“群众诉求热点图”,提升数据分析智能化水平。第二,持续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繁杂众多的业务系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并切实解决基层负担过重难题。第三,制定市域数据共享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各类行政、经济、社会、环境、教育、医疗、保险等信息数据,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跨部门、跨领域数据集成共享。第四,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使用范围和权限,统筹市域发展与安全。

    五要持续擦亮市域社会治理品牌。第一,深化拓展与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将“两中心一基地”建设成“多网融合、一网受理、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的跨区域、跨领域、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第二,总结提炼本地经验,着力将“信访超市+外送服务”以及“粤平安”智慧网格、“两中心一基地”智慧治理产业平台、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打造成具有江门特色、全国领先、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第三,进一步发挥江门“侨梦苑”平台作用,用好侨博馆、台山广海埠银信博物馆等展馆平台,深入挖掘五邑华侨先辈奋发进取、情系桑梓的开拓精神和家国情怀,将侨智、侨力、侨味、侨情更好地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大局。

    (李向军,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讲师)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