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也是创造幸福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建成教育强国,离不开五育并举,离不开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
江门侨乡文化源远流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形态和劳动精神。从早期的华侨远赴重洋、辛勤耕耘,到当代的创新创业、锐意进取,江门人民始终秉持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劳动品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宝贵的劳动精神和文化资源,为江门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因此,基于侨乡特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对培养未来的优秀侨乡劳动者、推动侨乡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有深远的促进作用。
首先,立足侨乡特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劳动教育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且丰富的劳动资源和劳动实践锻炼机会,有助于他们更早地感受劳动的创造性和获得感,及早做出社会职业选择,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需求。良好的劳动教育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自律等美好品质,塑造良好的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其次,立足侨乡特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江门加快建设和壮大本土特色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和现代产业创新发展。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新的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前沿,良好的劳动教育过程可以使劳动者及时接触、了解传统技艺或前沿劳动技能,激发对传统产业或者现代产业的劳动兴趣,能够更快地在未来融入劳动环境,保证劳动效率和质量,带动经济增长。
最后,立足侨乡特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传承创新侨乡文化、凝聚侨乡精神,更好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社会风尚。侨乡大地涌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身上发生的劳动故事不断激励未来的劳动者热爱劳动、尊重劳动。通过对基于侨乡历史杰出人物的奋斗过程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增强对爱国、敬业、奉献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提升学生身在侨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凝聚侨乡精神,让侨乡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团结、稳定、健康、向上。
基于此,江门大力重视侨乡特色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的建构,积极构建江门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江门市委2023年印发了《江门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为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设置了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教学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还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挖掘本地优质资源,打造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劳动教育实施模式。这一方案的推出及有效落实,对于大力推动侨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提质增效,建设具有江门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打造江门教育强市均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深刻认识立足侨乡特色资源、建设劳动教育强市,探索并实施切实有效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推进侨乡特色的劳动教育,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努力和完善:
第一,挖掘侨乡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中的杰出人物,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素材。在革命斗争过程中,江门涌现了一大批富于劳动精神的革命人物。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募集大量资金,彰显了劳动奉献精神。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勇于创新和刻苦钻研,在航空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劳动创新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刘新华、李柏文、区柏余、陈孟锦、周黎明等科技专业人员在各行各业的劳动创造成果,也让全世界看到江门制造、江门创造的力量。
第二,结合侨乡特色建筑、重大水利和园区典型工程、侨乡历史人物故居祖居纪念馆等现实场景,打造有特色的劳动教育乡土教材、教学资源库和实践基地。
教材编写涉及人物、劳动过程、劳动场所、劳动成果等的选取。我们可以借助红色纪念馆、博物馆、村史馆等场馆馆存资源作为重点收集整理对象,选取符合劳动教育的特色资源,将其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素材。我们可以吸收从古至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门市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最美劳动者和优秀企业家的感人事迹作为教材编写素材,也可以搜集整理代表江门特色行业的产品和技艺作为代表性劳动成果,还可以搜集侨胞和革命人物创业奋斗资源、碉楼建筑设计特色等编入教材,从而彰显劳动教育课程的侨乡特色。同时,我们可以定期采访劳动战线的优秀企业家和模范人物,收集奋斗历程和感人事迹,制作优秀采访视频,设置线上劳动教育网站,提供在线劳动教育学习资源库。总之,要分类、分层调研收集侨乡特色资源,结合劳动教育各级各类教材,有针对性地选取切实可行的优秀资源进入教材,搭建基于侨乡特色的劳动教育知识编写体系和素材资源体系。
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在大隆洞水库、园山湖公园等优秀的水利设施和公共园区,开展现场教学,感受劳动成果的生态之美;结合梁启超故居、陈垣故居等名人故居,了解名人奋斗历程,激发劳动创新的活力。
第三,结合侨乡特色产业和非遗制作,为劳动教育课程提供劳动示范、专业劳动讲解等公益支持。特色陈皮食品、特色摩托车制造、特色水暖卫浴、特色不锈钢制作、特色传统家具制作等,都是江门本地经济战线上涌现的具有产业比较优势、体现本土产业制造和创新能力、彰显本土生产生活需要的特色产业。我们要邀请这些行业中的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走上讲台,让优秀企业家和劳动模范讲解其个人劳动奋斗历程和主打产品的研发推广过程,这对于培养未来优秀的创新型劳动者具有重要的启蒙价值。
我们还要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江门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了解其创作、传承、推广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对于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开展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的劳动教育为例,可以向学生介绍新会葵艺自晋代以来1600多年的发展历程;邀请从业人员甚至是传承人介绍新会葵艺的编织、烙画、绣花等多种工艺;重点介绍采集、修剪、清洗和保存葵叶过程中劳动的艰辛和细致工夫,了解葵扇制作艺人的故事,认识从葵叶到精美葵扇的转变过程中所需要的艰辛付出。
总之,我市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侨乡特色建筑、重大水利和园区工程、侨乡历史人物故居祖居纪念馆、侨乡特色产业和非遗制作等全方位、多视角上,都具有开展本土特色劳动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要对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并建设好立足于侨乡特色资源的劳动教育课程,这对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热爱和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对在新时代建设有侨乡特色的劳动教育强市都具有促进作用。
(尚小华,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广明,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