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镇街
上一版3  
乘大桥东风 赴山海之约
为乡村旅游带来“高端局”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斗山镇积极拥抱“大桥经济”
乘大桥东风 赴山海之约

广东合兴食用油有限公司将新厂区建在了斗山镇。
斗山镇以绣花功夫完成298幢骑楼的“修旧如初”工作。

    ——聚焦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

    乘风而行按下发展加速键

    12月11日,横跨黄茅海,连接珠海高栏港区与江门台山市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这标志着大湾区南端架起了“关键一横”。这条通道不仅缩短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更为斗山镇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回望1920年,一条由斗山籍华侨陈宜禧主持修建的全国最长侨办民营铁路——新宁铁路,在五邑大地全线建成通车。这条铁路为终点站斗山镇带来了繁荣。长桥卧波,天堑变通途。斗山镇因此成为连接内外的重要枢纽。时隔百年,历史的车轮再次驶向斗山,这一次,作为黄茅海跨海通道的终点,斗山镇的繁荣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延续和升华。

    如今,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更广阔的市场正向斗山镇敞开怀抱,等待着这个侨乡小镇去开拓。

    乘着“大桥经济”东风,斗山镇,这个曾经因铁路而兴、如今因跨海通道而焕发新生的小镇,正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文/图 陈素敏 斗山宣

    抢占赛道“以食出圈”

    “世界鳗业看中国,中国鳗业看广东,广东鳗业看台山。作为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台山拥有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在中国·台山鳗鱼科技馆内,讲解员娓娓动听地介绍着鳗鱼的养殖历史与产业发展。台山,作为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而“台山鳗鱼”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台山一张靓丽名片。在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江门台山)斗山园区内,台山市绿盛食品有限公司、中国·台山鳗鱼科技馆呈现了鳗鱼及其产业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了台山鳗鱼的品牌实力和无穷魅力。

    2023年,斗山镇鳗鱼养殖产量约1.9万吨,形成以徐龙集团为龙头、由10多家企业组成的鳗苗培育、成鳗养殖、饲料生产、烤鳗加工、出口贸易和配套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这一年,鳗鱼全产业链产值高达13.7亿元,成为斗山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斗山镇,这个台山重要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全速推进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江门台山)斗山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区三园一基地”,做强台山大米、台山鳗鱼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园区占地超253公顷(3800多亩),离连接黄茅海跨海通道高速的出口仅仅两公里。凭借交通优势,乘着大湾区发展的东风,园区已吸引22家企业落户,总投资约48亿元;其中已投产企业10家,2024年预计产值达50亿元。

    港商林荣灿,就是这样一个乘着“大桥经济”东风的“赶路人”。他是广东合兴食用油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此前,这家港资粮油加工企业把工厂设在香港、佛山等地。当黄茅海跨海通道开始动工建设后,企业敏锐地察觉到斗山镇的潜力,毅然在位于斗山镇的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起全新的生产车间。林荣灿深知,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将极大地提升斗山镇的区位优势,降低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交通达则产业兴,黄茅海跨海通道两头腹地广阔,斗山镇正是跨海通道的终点。通道的开通,必将促进人流、物流的集聚。为抢抓发展机遇,斗山镇正积极挖掘经济新增长点,持续强链补链,壮大产业集群,加强项目引育,靶向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食品制造企业。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达8.7亿元。

    风貌塑造“以美留人”

    踏入斗山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镇村道路宽阔平整、路面整洁干净、房屋井然有序的景象,处处呈现出人居环境治理带来的可喜变化,特别是在陈宜禧纪念广场,依托新宁铁路斗山站遗址,复原新宁铁路情景空间,周边“修旧如初”的骑楼,充分展现了侨乡历史风貌。如今,一幅生态宜居、其乐融融的美丽乡镇画卷正徐徐展开,让人流连忘返。

    在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前,斗山镇已凭借其前瞻性的视野与务实的举措,紧密融合地方特色,持续在乡镇“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美化建设”方面精耕细作。

    斗山镇通过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编制了一系列规划文件,如《江门台山市斗山镇典型镇建设规划(2023-2025年)》《台山市斗山镇镇村国土空间集成规划》《台山市斗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同时,创新编制《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及保护规划》,打造包含6类总计28个项目的斗山镇建设规划项目库。

    斗山镇以“七个一”为重要抓手,以绣花功夫完成298幢骑楼的“修旧如初”工作,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同时,完成新台高速出入口(斗山)通道的打造,规划整改太平路、康乐路美丽示范主街485米,并升级陈宜禧纪念广场等周边公共环境设施。此外,还完成了农贸市场区域合计4250平方米面积的标准化升级建设,提升了斗山华侨广场绿美生态小公园的品质。依托曾玩棠体育馆,打造集历史沿革、华侨翘楚等6大板块的美丽圩镇客厅,完成斗山河岸周边岸线总长约1.5公里的改造工程,助力“颜值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绿化工作方面,结合“我为侨乡种棵树”活动,该镇今年完成苗木种植5120株,对辖区主干道9公里沿线绿化带进行了优化升级。目前,全镇绿化长度达到40.2公里,绿化面积2.186公顷,全镇村庄绿化率超过46.2%。

    如今,位于黄茅海跨海通道珠江西岸的斗山镇,一幅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

    特色赋能“多元发展”

    为了紧抓“大桥经济”带来的机遇,斗山这个传统的农业大镇从乡村层面入手,全面开展形象与品质的双提升行动。

    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斗山镇开展一系列工程,如横江村村道扩建、田稠村中国结路灯亮化、五福牛潭涵洞修复、那洲村小组自来水管道提质、墩头村排水沟及塘基建设等均已竣工验收。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改善了村民的日常生活环境,更为斗山镇迎接“大桥经济”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在此基础上,斗山镇进一步着眼于商业活力的激发。特别是滨河商业区的打造,正成为斗山镇对接“大桥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闲置的公房资源,并发起时光记忆征集活动,斗山镇稳步推进“鳗”画外滩旧城提质活化项目。该项目巧妙融入渔家傲集市商业元素,以“侨”文化为桥梁,串联起充满乡愁记忆的滨河商业片区,推动产旅深度融合。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增强斗山镇的商业氛围,还将为游客带来更加多元的旅游体验。

    横江村作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更是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富民强村的新路径。面对村集体收入结构单一、增长乏力的困境,横江村充分盘活“沉睡”资源,将废弃的旧米厂改造成集农产品展销、技能培训、直播电商、休闲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泽农创意集市”项目。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横江村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更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目前,“泽农创意集市”项目主体工程已顺利完成,预计明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届时,这里将成为横江村乃至斗山镇的新地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