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我们的节日·重阳节
上一版3  
柚香暖重阳
菊花入酒过重阳
黄昏,也生长
重阳诗词里的家与国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10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阳诗词里的家与国

    李钊

    重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远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远游》一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便可证明重阳节的存在。时迁事移,重阳节在唐代正式成为节日,融入寻常巷陌里的火热生活,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当我们循着古人的诗句溯源觅迹,重阳习俗里的深情厚谊,总能在不经意间唤醒深藏心底的温暖记忆,而节日深处里家国两相依的精神基因,将思乡和爱国凝聚成生命里的深刻感动。

    登高望远、赏菊品酒、佩戴茱萸、祈愿长寿……重阳节以它独有的方式,让人们在秋意渐浓的季节里,感受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韵律,万千情绪升腾为浪漫诗意。“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这是王昌龄笔下盛唐时期人们在重阳日登高出游的场景。在无限明媚的秋日里,亲人团聚,敬老祭祖,登高辞青,佩戴茱萸,饮酒赏菊,互道祝福,全诗洋溢着重阳佳节的欢乐,一派国泰民安的蓬勃景象,雄厚的国力支撑起了诗人写诗的骄傲和朝气。走进重阳时节的深秋,独饮于逆旅的诗人们总能将一腔柔情,绘就成一幅幅异乡思乡的动人画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寄寓着17岁的王维最朴实最纯真的思念。独处繁华都市,举目无亲,孤独、担忧等种种情愫,在重阳佳节里催发,化为对远方亲人的蚀骨思念,异乡追寻梦想的我们在最朴素的诗句中,感受到诗人喷薄而出却又克制收敛的浓烈情感,照见内心时时涌动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总能让多愁善感的诗人心生岁月易老的感慨,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等诗词,皆是悲秋感怀的性情之作。然而,苏轼的《定风波·重阳》虽是在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近两年、与贬谪筠州的弟弟苏辙聚少离多时所作,词中却难见丝毫年近迟暮、家人难聚的哀怨。词的上阕描叙与友人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阕则写以酒助兴,见夕阳却不染悲伤,而是直言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表现出高昂超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与“家”从来都是血脉相连的,“国”是四方疆域的守护,“家”是屋檐下的温暖。每当重阳佳节来临,诗人的作品往往既述说着“家”的故事,更潜藏着“国”的力量,因为没有家国的情怀,重阳节就无处落脚。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诗色调雄奇瑰丽,充满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安史之乱后,他随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的途中,写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中虽以登高为题,却有别于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充满对国事的忧虑和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重阳》一诗是南宋文天祥在抗元失败后被囚期间所作,“万里飘零”“西风鬓华”“无主黄花”“乾坤遗恨”等意象入词,抒发诗人身陷囹圄时对故国的眷恋、壮志未酬的遗恨及坚守气节的自励,而巧妙化用“龙山梦”的典故,以及梧桐、雁等秋日景物的活用,更深化其孤寂凄凉的氛围与忠贞不屈的品格,爱国情感溢于纸面。若说重阳诗词中最为大气磅礴的,非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莫属。他在写作这首词时,革命事业和人生境遇都陷入低谷,但首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便跨越了个人悲欢的局限,人生的“易老”凸显出奋斗的价值,紧接“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更藏着他最动人的逆境智慧,严峻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本是寻常物的菊花因浸润烈士鲜血、见证战士斗志,便有了“分外香”的精神分量。而后的“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更体现出其广阔胸怀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既是尊老敬老的契机,更是家国情怀的浓缩,重读重阳诗词,我们可以在“国”的轮廓里看见了“家”的安稳,更应让心与家相连更紧密,家与国相通更升温,用每一份“家”的小奋斗,为“国”的大画卷添色。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