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探测器从王元清、衡月昆等人的构想,变成了一件伟大的作品,呈现在江门地下700米处。王元清钻进玻璃球,屏住呼吸,慢慢地旋转身体、环顾四周,良久未动。他一直在恍惚这一刻的真实性,但是他知道自己内心期待这一刻已经太久了。
    王元清所在的清华大学参与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的成员共有19人。在新时代“国之重器”建设中,清华大学从不甘缺席。
    清华大学只是加入江门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的国内20多家机构之一。这项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之重器”,不仅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也吸引了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等都是从大亚湾中微子项目就开始坐上同一架战车的。五邑大学则是新加盟进来的高校。
    2024年4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江来飞抵成都,为成都理工大学的学生们作了一场学术报告《从地球的深处仰望宇宙》。这场报告引起了年轻大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和热烈互动。这些年,刘江来经常会应邀作这样的报告。三体、暗物质、幽灵粒子、黑洞……人类目光之外的世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刘江来总是告诉大家,我们正在广东江门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科学装置,追捕那些神秘的幽灵粒子。刘江来教授是江门中微子刻度系统的负责人。
    在上海交通大学,刚加盟不久的徐东莲迅速成为了一道风景、一种传奇。这位才30多岁秀气的广东女子以她独特的浪漫和睿智吸引了无数大学生的追捧。她抹着淡淡的妆,秀发披肩,长裙摇曳,穿过校园里古朴的长廊。她站在李政道研究所的讲坛上,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讲的却是事关宇宙万物的哲学。她是年轻学子们心中的“女神”。
    2018年,徐东莲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祖国。在美期间就已经加入了南极冰立方中微子望远镜合作组的徐东莲,此刻已经深深地陷入了中微子的世界。从最小的世界透视最大的世界。徐东莲瘦小的身体里有着无穷的想象。她喜欢将中微子称为“宇宙幽灵信使”,她觉得自己或许就是那个收信人。南极冰立方工作站的经历让徐东莲时时刻刻都盼着在中国的土地上早日建成中微子探测装置。回国后,她毫不犹豫就加入到了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率领团队迅速进入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多信使触发研究,并很快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一名物理天文学家,徐东莲深知江门中微子探测器所获得的信息对于人类探索宇宙是多么珍贵:“超新星的爆发中,99%的能量散发是通过中微子进行的,中微子研究也将揭晓行星死亡秘密等一系列天文问题。”
    “在深海聆听宇宙的铃声……”徐东莲在率领团队积极投身江门中微子项目的同时,还是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牵头启动的中国南海深海中微子望远镜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们将这个项目命名为“海铃计划”。徐东莲想捕捉的不仅是打石山地层深处的中微子,她还渴望收到深海中微子的来信。
    上海交通大学共有22名学者加入合作组。但它还不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机构。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共有61人参与,参与人数仅次于高能所(204人)。
    2015年1月11日至15日,江门中微子建设启动仪式后的第一次国际合作组会议在美丽的中山大学举行。这所集云山珠水之秀的百年名校迎来了世界各地的200多名物理学才俊,中山大学参与江门中微子项目的老师们,在那些日子里都有一种“主场”的感觉。
    中山大学团队在江门中微子项目中,将要参与研究开发有机玻璃无聚合自动化机器、事例显示软件、中心探测器自动灌装溢流控制系统、现场事例数据重建和质量监控系统、台山中微子实验顶部塑闪探测器等任务。这些任务对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未知的领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参与者在探测器正式取数后,将投身到精微而漫长的物理分析中,去追寻那一刹那的闪耀。
    就在这一年,原本就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40岁刚出头的凌家杰来到了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工作。这时,他正全身心投入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物理分析中。作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物理分析委员会的主席,凌家杰选择加入中山大学,自然让这所综合实力雄厚的岭南名校欣喜万分。而中国中微子研究的主战场就在岭南大地,这让凌家杰也有了一种“主场”作战的感觉。这是他多年以来一直渴望寻找到的感觉。
    在海外研学12年,凌家杰一直从事的都是中微子加速器的开发设计。尤其在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工作期间,他是那么强烈地渴望着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拥有一间中微子实验室。因此,2010年他就选择加入了大亚湾中微子国际合作组,率领团队在惰性中微子的分析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延续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数据分析的同时,凌家杰也参与到江门中微子探测器的灌装溢流循环系统的研发中。他许多次来到打石山下和这个巨大的有机玻璃球互相对望、无言对话。他相信,它懂他,他也懂它。接下来,在中山大学美丽的校园里,他还要全力以赴投入到物理分析中。而且江门中微子实验所产生的数据可能会让自己享用一辈子。他无比坚定地相信,江门中微子实验将是属于自己的一个更加闪亮的舞台。这是多么的幸运呀,最好的年华遇见了最好的时代。
    凌家杰和他的物理分析团队此刻正在奋力奔跑的路上。
    胡贝桢经常会带着她的画夹下到地下700米。中午休息时,她就会静静地找个角度画探测器、画光电倍增管、画轨道车、画乐高塔……她画的是水彩画,颜色很淡雅。休息日的时候,她还背着画夹去田野,画山画水也画春天。从2022年来到打石山下,她一直参与3英寸光电倍增管的测试和电子学盒的安装,也画了近百幅的画。这3年多的时光是她心里最美的风景。
    胡贝桢来自台湾大学。2007年的时候,她就跟随导师加入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那个时候,她参与的是有机玻璃罐的检测。此外就是现场打杂,哪里需要人手就去哪里帮忙。虽然是打杂,但是胡贝桢干得很开心。她也因此迷上了粒子世界,迷上了中微子。她喜欢做一个“揭开宇宙面纱的人”。
    相比大亚湾的日子,胡贝桢对打石山下的生活似乎更喜欢。或许因为10多年后的胡贝桢已经有了更深的专业造诣和更加高远的学术目标。也因为在江门中微子项目中,她找到了更浓郁的家的感觉。在大亚湾工作的时候,大家下班后都回各自租住的酒店。在打石山下,大家吃住都在园区里,朝夕相处。她特别喜欢这种感觉。她说这里和她的家乡很像。
    像胡贝桢这样参与到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国际合作组的中国台湾学者共有15人,分别来自台湾大学等3所高校。
    五邑大学物理系年轻的硕士生导师黄桂鸿步伐轻盈、踌躇满志地走进了江门中微子国际合作组会议大厅。他没想到自己能够以江门高校代表的身份和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微子实验室邂逅。在高能所研究生毕业后,导师推荐他来到了江门五邑大学。在这个项目中,他成了真正的东道主。在国际合作组会议上,他不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谈探测器、谈核物理,还向大家介绍江门的风景和美食。在介绍这些的时候,他满脸微笑、温文尔雅,像是代表着这座城市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五邑大学是由众多江门籍海外乡亲合力兴建的一所地方性大学。江门中微子项目自然也引起了江门最高学府学者的高度关注。于是物理系的4位老师联袂加入了合作组,参与到探测器的调试以及物理分析中。黄桂鸿是2021年来到江门的。对于能够有机会在家门口参与这个举世瞩目的项目,黄桂鸿内心充满了感激。每隔一两个月,他都会带着学生来到打石山下,参与现场调试以及值守工作。在打石山地下长长的巷道中,年轻人用心聆听世界。这几年来,黄桂鸿和他的同事们一直都在潜心研究中微子的物理分析方法,提升分析能力。他们渴望着,在江门大地孕育的这一次璀璨的物理光华之中,也能闪烁江门学者的贡献。
    3、细推物理,何用浮名?
    “哎呀,妈呀——”李小男一听,忍不住眉开眼笑。王贻芳在电话里通知他,丁肇中先生要来看江门中微子实验室。 对于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人来说,“丁肇中”这个名字就相当于中国诗歌说起李白、杜甫,欧洲戏剧说起莎士比亚,武林中人说起张三丰。放下电话,李小男脑子里全是关于丁肇中先生的猜想。李小男记得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自己正好小学毕业。这传奇老头今年应该快90岁了吧?可就在5年前,他在太空高能正电子方面有了新的发现。这也太牛了吧,快90岁的人了,还要下井……
    2023年5月22日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打石山虽然在山区里,却也没能将温度拉低一点。12时,中巴车到了。李晞闻一眼就看见了丁肇中先生。
    本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江门区域实体书销售由江门日报社代理联系人:李女士
    联系电话:1390288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