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谢苑婷
深夜的屏幕亮着,光标在文档上规律闪烁……笔名为“独步寻梦”的江门市作协会员、网络作家任龙峥刚刚结束这天6000多字的更新,端起微凉的茶杯。窗外,侨乡江门的夜色温柔,而她的故事里,现代都市的爱情正与百年侨乡的风物悄然相遇。
从大学时代通宵追更的网文读者,到如今全平台点击过亿的畅销网络作家,任龙峥的创作生涯恰与网络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同频。但不同于多数网文作者,她的笔下总萦绕碉楼的剪影、侨乡的风韵,以及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回响。
这位将侨乡基因织入言情故事的写作者,正以独特方式,借助流量走出一条“寻梦”之路。
持续十多年的文学长跑
2008年的大二寒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任龙峥偶然点开一篇网络小说,这个看似随意的点击,悄然改变了她的人生走向。“那种新颖的叙事和强烈的代入感,让我一下子着了迷。”她回忆道,“最痴迷的时候,经常通宵追更。”
专业学习带来的文学素养,与网络文学蓬勃的生命力,在她心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2010年大四学业稍缓后,她尝试提笔创作。“就像很多写作者一样,从读者到作者看似只有一步,实际却要跨越巨大的鸿沟。”
这一跨,就是15年。
从盛大文学到阅文集团,再到番茄小说、七猫中文网,她辗转于各大平台,陆续创作了15部作品。2023年,她的一部作品全渠道点击破亿,并一举拿下七猫中文网2023年度最畅销奖。另外多部作品也屡创佳绩。数字背后,是5000多个日夜的坚持,是近亿字作品的累积。
2012年定居江门,成为这位湖北襄阳姑娘创作之路的转折点。“侨乡既时髦又厚重,既开放又传统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了我。”写作之余,她漫步开平碉楼,探访梁启超故居,流连赤坎古镇。这些侨乡地标,渐渐从眼中风景,蜕变为她故事里的背景板。
“曾有读者在评论区问:‘作者是不是在江门?’那种被认出‘身份’的瞬间,真的特别奇妙。”任龙峥笑着说,“好像通过文字,我和这片土地悄悄建立了某种联结。”
在流量时代传播侨乡元素
在现代言情的长篇架构中融入侨乡元素,任龙峥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路径——篇幅保持长篇,更新节奏稳定在日更6000字,语言风格以正剧为基调,适时点缀幽默。
“很多人认为,网络文学追求‘流量逻辑’,而侨乡文化强调‘文化厚重感’,两者难以兼容。但我觉得,它们完全可以彼此成就。”在她看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恰恰可以成为吸引流量的亮点之一。
任龙峥以自己笔下的侨乡元素举例:“当开平碉楼不仅是背景,更成为情节推动的关键;当华侨文化不仅是点缀,而是牵动人物命运的线索时,文化本身就变成了吸引读者的看点。”
这一理念,也呼应着她对“新大众文艺”的理解。“新大众文艺,应当是传统文艺与新型媒介的融合体。”她认为,侨乡题材在微短剧、有声书等新形态中潜力巨大,“特别是华侨将海外技术、经验带回家乡的故事,既呼应时代主题,又充满戏剧张力。”
不过,在追求传播度的同时,任龙峥始终对文化表达保持敬畏。“面对严肃题材,必须杜绝娱乐化,不能篡改历史、歪曲事实。”她在创作中格外注重侨乡元素的正面呈现,力求在打动读者的同时,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
让文化种子深耕侨乡沃土
身为江门市作协与广东省网协的会员,任龙峥亲历从“独自创作”到“群体共创”的转变。江门成立“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推出“IE公社”邀请全球“无界创客”,以及优越的创作环境与扶持政策,在她看来正当其时。
“大量创作者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比一个人埋头写更有动力。”她期待江门作协未来能组织更多线下交流,邀请成名作者分享经验,并加强与外地作协的互动,“这不仅有助于写作提升,更能构建良性的创作生态。”
面向未来,任龙峥的创作规划愈发清晰: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江门民俗,深入挖掘华侨名人故事,尝试归国华侨、古迹保护等主题。“侨乡文化就像一座富矿,我目前挖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她特别提及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案例:“这种将文化符号通过新大众文艺形式成功破圈的模式,非常值得侨乡题材借鉴。我们可以提炼侨乡文化的独特符号,打造优质微短剧,实现文化传播与流量收获的双赢。”
从书斋里的独自笔耕,到融入侨乡新大众文艺建设的大潮,任龙峥的“寻梦”之路正越走越宽。在她看来,每一位创作者都是一粒文化的种子,当这些种子落进侨乡的沃土,终将生长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沟通本土与世界的茂密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