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门市交通运输局牵头编制的《江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实施。《规划》着力优化“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综合运输通道网络,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在强枢纽、拓通道、优网络、深融合上破难题,提出到203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成为大湾区西部交通枢纽门户、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助力江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文/毕松杰
直面短板弱项 优化“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综合运输通道网络
经过多年交通建设,江门已初步搭建起铁公水综合立体交通框架。截至目前,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220公里(含高速铁路12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含高速公路634公里),内河七级以上航道养护里程512公里,珠西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日益凸显。其中,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已成为区域客运核心,江门北站实现“一中心连通南沙、高栏、盐田三港口”组合港功能,江门港货物吞吐量破“亿”吨,华南地区最大内河智慧码头高新区公共码头建成投用,沿海经济带“江海门户”地位持续夯实。
然而,江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规划》指出,江门往广州、深圳的通道仍不完善,江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间轨道直达效率低;港口与航空发展存在结构性短板,沿海港口万吨级公共码头少、布局不集中,县级城区到枢纽机场耗时久,通用机场规划、低空飞行器起降点布局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域网络布局有待优化,铁路及高速路网密度在珠三角排名靠后,南部广海湾地区尚无铁路覆盖,市域东中西部快速交通供给不足;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不足,珠西物流枢纽地位不够突出,景区“最后一公里”路况需继续提高。这些不足将成为江门交通升级的重要方向。
《规划》提出,到2035年,江门市初步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低碳集约、智慧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有力打造珠西枢纽新姿态、江海门户新优势、中国侨都新平台、大桥经济新图景。
——立足便捷顺畅,打造“1133”市内圈与“1234”对外圈。市内层面,乡镇15分钟、产业园区核心区15分钟到高速公路出入口,各县级城区与产业园区核心区30分钟到高铁站或城际铁路站,重要港区作业区30分钟到铁路站。对外层面,形成“1234”交通圈。与区域枢纽机场、珠三角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粤东西北主要城市2—2.5小时通达,与周边省份主要城市3小时左右通达,与国内主要城市4小时左右通达。
——立足经济高效,形成“1123”快货物流圈。市内当天送达、省内1天送达、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珠西物流枢纽与江门港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多式联运换装1小时完成率超90%,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6亿吨。
——立足低碳集约,综合运输通道新增交通基础设施多方式国土空间综合利用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比例大幅提高。道路客运和城市客运交通新能源车辆比例达100%。港口资源整合取得明显成效。
——立足智慧先进,全面构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感知传输体系。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枢纽、智慧公路等建设取得突破。数据实时更新共享率超90%,高速公路沿线充电网络加密优化。
——立足安全可靠,交通行业安全治理能力、交通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区域多路径连接比率超95%,重特大事故发生率持续下降。
三维发力突破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发展新格局
《规划》从“通道—枢纽—网络”三维发力,支撑广东建设交通强省、江门建设交通强市,加快融入国家和省交通“主骨架”,打通“大动脉”、构建“关键点”、畅通“微循环”。
——布局“四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强化承东启西格局,布局广佛江阳通道、北部横向通道、深中江阳通道、南部沿海通道等4条横向通道;拓展连南贯北纵深,布局东部产城融合通道、珠西北上通道、中部陆海空通道、西部陆海通道等4条纵向通道,共同形成连通大湾区“黄金内湾”、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黄金通道”。同时,布局东南西北“四向”物流通道:东向陆海联运国际主通道、南向陆海联运国际辅通道、北向国内主通道及“一带一路”通道、西向国内辅通道及东南亚通道,提升国际运输服务能力,加密中欧、中老班列,借助广州新机场搭建“空中走廊”,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建“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建成现代集约的港口码头群,江门港以“强新会、优广海、促内河”为思路,布局3个沿海港区、4个内河港区,配置形成万吨级引领、3000吨级以上为主力的码头群,研究广海湾港区建设特大型深水港,进一步夯实“港产城”融合优势。共建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强江门支线机场前期研究,规划建设台山、恩平、江门通用机场,布局建设低空飞行器起降点,依托高快速铁路打造江门站成为大湾区机场的中转枢纽。打造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以江门站为主站,蓬江北站、广海湾枢纽站为副站,其他轨道站为节点的“主+副+多节点”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格局;构建以珠西物流枢纽、港口物流枢纽为引领,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特色,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为载体的“2158N”综合货运枢纽体系。
——完善外联内畅综合交通网络。轨道交通网推进集约互联,形成“两纵两横”出市高标准铁路通道格局,夯实珠西枢纽地位;布局“三纵二横”城际(市域)铁路,提升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形成“两横两纵两补充”货运铁路布局,增强珠西物流枢纽承载能力。公路网实现外畅内快,布局“六纵六横两联+展望线”高速公路网,实现江门与周边地市之间均有3条或以上的高速公路联系;布局“十四纵十横”主干线(含“十一纵九横”快速路)和61条次干线公路网,实现乡镇及以上行政节点、重点发展地区、交通枢纽节点、经济节点多路径覆盖;规划约7500公里支线公路,服务“百千万工程”。航道网强化通江达海,规划布局26条沿海航道(其中7条为万吨级航道),34条内河航道(七级及以上),规划继续提升崖门航道等级,增强地区多口入海的江海联运通道能级。
注重融合发展 推动交通与产业、文旅、城乡深度联动
《规划》从综合交通区域一体化出发,对内助力中心八镇协同联动,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区港产城融合路网规划建设,促进市域东西部区域平衡发展。对外推进珠西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助力深江合作、粤港澳合作发展。同时,《规划》更注重交通运输与产业、文旅、城乡的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交通新动能。
注重交通与产业融合,赋能“制造强市”。依托交通枢纽布局临港产业、装备制造业,优先引进港口偏好型产业集群;建设大型滚装码头,服务新能源运输装备企业;打造砂石交易中心、装配式建筑基地,推动港口从“装卸”向“产业基地”转型;发展“卡车航班”“异地货站”,承接航空物流业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注重交通与文旅融合,激活侨都资源。建设滨海旅游公路、邑美侨路、环台开核心景区公路等旅游公路,提升普通国省道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开发西江—江门水道、潭江“水陆联游”项目,在台山川岛、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开发“低空观光”旅游。以川岛为核心,开发上川岛、下川岛、那琴半岛及镇海湾之间的旅游航线。打造银湖湾、川岛等游艇基地。
注重交通与城乡融合,服务“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交通协调发展,高水平实现国道“县县通”、省道“镇镇通”、行政村双车道“村村通”,“美丽农村路”串点成线、成环成网,县镇村公路微循环更加通畅。实施农村公路危旧桥改造和安全提升工程,提高农村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节点,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通道,助力乡村振兴。
注重交通与信息、能源融合,拥抱“智慧绿色”。新建项目预留信息设施空间。加快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智慧化改造,推动“智慧港口”建设,完善码头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5G覆盖高速服务区、高铁站等节点,完善“侨都出行”出行服务平台;在高速服务区、枢纽建设充电设施,推广LNG动力船舶,推动港口与能源管网衔接,打造大湾区能源储备基地。
重点聚焦
六大工程开启建设
“交通强市”加速度
为确保规划落地,《规划》明确实施港航提升、航空补短、枢纽锚固、公路畅通、物流枢纽、智慧交通等六大工程。
港航提升工程:修编《江门港总体规划》,推进开平三埠港搬迁、深江经济合作区5万吨公共码头建设,研究崖门出海航道三期工程。
航空补短工程:加快江门支线机场、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推进珠肇高铁江门至机场段建设,争取广州新机场至台山高速纳入省级规划。
枢纽锚固工程:巩固并提升珠西枢纽地位,推动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江门至珠海段建设,争取广佛江珠城际动工,谋划深江高铁南延线、鹤台铁路。
公路畅通工程:建成银洲湖高速,加快南海至新会高速、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建设,加快深南高速江门段前期工作,完善黄茅海通道周边路网。
物流枢纽工程:提升江门北站货运功能,推进珠西国际物流中心、开平三埠港物流园建设,引进快递巨头分拨中心。
智慧交通工程:探索自动驾驶试点,实现5G覆盖重点交通节点,提升“侨都出行”平台服务能力,建设智慧码头。
(毕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