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每天晚饭后,家住三埠街道新外滩小区的黄女士都会带着孩子漫步在昌泰路的绿道上,她望着焕然一新的河堤感慨:“以前台风天总担心内涝,现在可以安心散步了。”这份安心的背后,是开平市以市政道路建设为抓手,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从筑牢防洪屏障到打通城市“断头路”,从水环境治理到打造滨水活力空间,开平市正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动能。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筑牢屏障
解决内涝
市民安心
开平城区素有“三江六岸二十桥”之称,潭江、苍江、茭江三江穿城而过,却也因部分地势低洼,让内涝成为市民多年的“心头患”。近期,随着城区排水设施提升改造工程(三期)新外滩项目周边道路改造工程的全面完工,昌泰路、锦岸路等1.08公里路段完成了河堤加固与排水管网改造,彻底解决了该片区的内涝难题。
“我们将昌泰路河堤提高0.35米,堤围栏杆挡水板加高至标高3.3米(潭江警戒水位2.0米),排水管径从300毫米拓宽至800毫米,相当于为‘城市血管’做了一次‘搭桥手术’。”开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政设施建设管理股股长陈增亮介绍,工程同步实施“白改黑”路面升级,确保管道排水顺畅。家住附近的市民陈伯对此深有体会:“现在下暴雨,出门也不用蹚水了!”
据悉,2024年以来,除新外滩小区外,开平市还完成了潭江大道一期、祥龙南、西宁路等多条路堤接合的市政道路建设,成功治理了轩汇豪庭小区、西宁路新安小学路段2处易涝点,新建雨水管网7.2公里,改造泵站2座。通过“一点一策”的精准治理,城区内涝发生率大幅下降,在应对今年台风“桦加沙”带来的风暴潮中经受住了考验,市民安全感显著提升。
疏通脉络 路通业兴 城活民悦
道路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其畅通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活力。在开平城区八一片区,曾经因周边道路未贯通导致的交通“肠梗阻”是市民投诉的焦点。随着今年“T”字形路网的建成,周边幼儿园、立群医院的出行效率提升40%。“以前接送孩子要绕行大约3公里,现在5分钟就可以直达。”家长刘女士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背后是开平市“断头路”清零行动的持续发力。据统计,近年来祥龙南路、天玺湾支路等7条“断头路”相继贯通,总里程达5.24公里。路网的完善有效疏通了城市“血脉”:祥龙南路串联起体育东路、中银路等主干道,日均车流量显著增加;天玺湾支路则提升了片区路网密度,带动了土地开发价值显著提升。
“路通了,产业活了。”道路升级改造带来的不仅是出行便利,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力。昔日破损的路面变得平坦宽阔,杂乱的环境变得整洁有序,沿街商铺焕发新生。在三埠街道迳富路,一家新开业便利店的店主李先生表示:“门前道路整修一新后,客流量明显增加,生意比预想中要好。”
滨水焕新 景美人和 品质升级
如今,在潭江、苍江沿岸漫步、健身,已成为许多开平市民的休闲新选择。色彩鲜艳的步道、错落有致的开花乔木、精心设计的灯光景观,让昔日普通的江岸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打卡点”。天玺湾小区居民罗先生欣喜地说:“现在小区沿江景观大变样,来这里散步、跑步,心情格外舒坦。”
依托“三江六岸十八桥”的独特城市格局,开平市近年来对沿江景观进行系统性提质升级,重点对潭江、苍江两岸进行绿化升级,增种凤凰木、木棉、宫粉紫荆、火焰木等开花乔木,并对沿线桥梁及桥头节点实施亮化美化工程,致力于为市民打造“四季有花、步移景异”的高品质滨水空间。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旨在通过‘沿江补绿’工程,逐步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塑造独具侨乡特色的城市风貌。”开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园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晨曦初露或华灯初上,江畔的亲水栈道里聚满了锻炼、休憩的市民。经常在岸边慢跑的市民陈女士称赞道:“江边空气好、环境美、设施新,每天跑跑步,看看风景,感觉生活质量提高了。”
从御涝安民的坚实“里子”,到路通业兴的繁荣气象,再到景美人和的城市“面子”,开平市将市政道路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机理。“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开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市政道路建设为突破口,不断筑牢安全防线、打通发展动脉、扮靓生活空间,以高质量市政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