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升级
用文创产品留住时光记忆
从“心”出发 “育”见未来
传递司法温情
解退役军人燃眉之急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设计师黄灼源扎根乡土
用文创产品留住时光记忆

黄灼源希望用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让人们感受“乡土的温度”。
“光影存楼”U盘以碉楼为造型,夺人眼球。

    当暮色为塘口镇的碉楼镀上金边,稻穗在晚风里轻轻摇动,青年设计师黄灼源总会想起2021年与塘口初遇的那个傍晚。彼时,他正计划从品牌设计领域抽身,思考“设计的更多可能”,而塘口碉楼里藏着的侨乡故事、街巷间流淌的生活气息,让他找到了答案——用文创唤醒乡土记忆。

    如今,三年过去,黄灼源设计的文创产品“光影存楼”成功入选“塘口优品”名录。这位从佛山顺德来到开平塘口的年轻人,正借助他的作品,让侨乡小镇以全新姿态走进更多人心里。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从“游客”到“共建者”的转身

    “这里不只是旅游目的地,更是一段凝固的时光。”黄灼源至今记得,第一次漫步塘口田埂时的感受。阳光穿过稻穗,落在碉楼中西合璧的雕花上,那些斑驳墙面里,藏着侨胞远渡重洋、回乡建楼的百年往事。

    真正让他决心扎根的,源自塘口镇对于“文化创意与乡村更新”的探索。2021年,黄灼源了解到,塘口镇正尝试用文化激活老街区,吸引年轻人回流,这让他的“品牌思维”瞬间被点燃:“如果用品牌系统整理地方文化,如果让村民、游客和设计师一起创作,文化传承会不会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带着这个想法,黄灼源带着团队来到了塘口镇。从设计小小的纪念品起步,他们逐渐深入空间营造、非遗体验、文化线路规划,向村民请教当地习俗,从碉楼建筑里获得设计灵感,在稻田边琢磨如何让文化“融入生活”。“我们不是‘改造’塘口,而是和塘口一起成长。”他说。

    在黄灼源设计的文创产品里,入选“塘口优品”的“光影存楼”是最特别的存在。这款以碉楼为造型的U盘,灵感来自一张黄昏时拍摄的照片:稻田间的碉楼映在水面,金色光线仿佛让建筑“储存”了时光。“碉楼是侨乡人存乡愁的容器,U盘是现代人存记忆的工具,把两者结合,就是数字时代的‘乡愁延伸’。”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设计初衷。

    “最好的文创产品,是几年后,你还会使用它,还会想起它背后的故事。”黄灼源说。

    让文化“活”在乡镇生态里

    在塘口镇创作的日子里,黄灼源也总结出了不少问题:当地的文创产品常停留在“工艺展示”,缺乏品牌整合;产业链薄弱,很多产品要外包生产;年轻人才流失,项目容易“一阵风”;线上传播不足,好故事传不出去……

    黄灼源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用“慢办法”破局。没有系统品牌,就从梳理侨乡文化基因开始,为塘口提炼出“侨乡慢行”“塘口时间”等核心概念;产业链薄弱,就联动本地手工艺人,教他们用现代设计改良传统手艺,比如把碉楼图案融入竹编;年轻人少,就推出“青年文创工作坊”,吸引周边高校学生来实习,让新鲜创意“流进来”;线上传播弱,就拍短视频、做小红书账号,用“碉楼下午茶”“稻田边的手作课”等内容,让塘口的“慢生活”走进城市人的视野。

    他表示,文创产业要健康发展,需要“三力共生”。文化力是根基,要深挖侨乡精神、碉楼文化这些“灵魂”;产业力是支撑,要让文化变成能流通的产品和体验;生态力是保障,要让政府、村民、设计师形成合力。

    如今,塘口镇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越来越多游客带着“塘口记忆”离开。黄灼源还记得,有位外地游客买完U盘后说:“原来乡镇里藏着这么多好故事,以前都不知道。”那一刻,他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我们不是卖产品,而是打开一扇窗,让人们看见乡土的温度。”

    未来,他计划推出AR互动纪念品,还想串联碉楼、稻田、手工作坊,打造“半天文化旅行”路线。“我想让塘口在守住自己味道的同时,用更当代的方式拥抱世界。”黄灼源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