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升级
用文创产品留住时光记忆
从“心”出发 “育”见未来
传递司法温情
解退役军人燃眉之急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心”出发 “育”见未来
“同心筑梦”织密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

    近日,在广东省志愿服务联合会与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嘉许仪式上,开平市的“同心筑梦”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年度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精准聚焦青少年心理服务资源不足的痛点,创新采用“名师引领+志愿协同”机制,成功构建可持续的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生态。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破解“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2018年,开平有近10万名中小学生,但专业心理教师仅有8名,如同‘小马拉大车’,难以系统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教研工作。”开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谭泳梅回忆道。当时,尽管开平有近400名兼职心理教师,但多数未接受过系统心理学训练,面对学生日益复杂的情绪行为问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偏远学校的情况更为严峻:心理课程资源匮乏,教材教具紧缺,学生易焦虑,部分留守儿童因情感缺失,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为破解这一困境,2018年,开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发起了“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巡讲活动,通过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巡讲,带动了一批热衷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参与,逐步形成了“专业带动兼职”的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引领+志愿团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024年7月,在广东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总队的指导下,开平市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依托前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开展“同心筑梦”志愿服务项目,旨在进一步解决专业力量薄弱与服务覆盖面不足的问题。

    针对专业师资短缺和基层教师能力不足的难题,“同心筑梦”志愿服务项目以开平市杨明名教师工作室和开平市黄彩花名教师工作室为平台,组建了一支近60人的核心团队,建立了“送课+培训+督导”三位一体的支持机制。

    “一方面,我们通过课堂送教,结合真实的案例分析与实操训练,提升教师对学生不良心理与情绪等预警信号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了教师互助学习圈,定期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组织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成长与情感支持。”开侨中学心理备课组组长、开平市杨明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杨明说。

    去年入职长沙街道澄江小学的专职心理老师张志诚,在加入黄彩花名教师工作室后深感获益良多:“通过参与送课入校、教师研修培训、个案服务督导等项目活动,我的心理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定期的心理课程和教研活动,“同心筑梦”志愿服务项目为开平培养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人才,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胜任心理辅导工作,并在各自的学校承担起关键角色。

    建立分层分类送教机制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差异大、服务精准度不足的问题,“同心筑梦”志愿服务项目建立了分层分类的精准送教机制。比如:面向学生,设计“情绪小怪兽”“压力气球”等游戏化课程,借助绘画、情境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识别与表达情绪;面向教师,组织“心理危机识别”工作坊,引入叙事疗法、心灵图卡、心智教育等方法,增强教师的识别与干预能力;面向家长,开展“非暴力沟通”等主题讲座,发放《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推广沟通技巧,助力改善亲子关系。

    此外,项目还积极推行多部门联动创新,探索家庭教育指导联动新模式,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联合当地卫生机构建立绿色转介通道,为筛查出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临床评估与干预建议,确保高危个案得到精准、高效的帮扶。

    尽管已取得显著成效,“同心筑梦”志愿服务项目仍在探索中不断前行。谭泳梅坦言:“开平市各镇街、学校之间的资源差异仍然存在,如何平衡资源分配,确保心理健康服务覆盖开平全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表示,未来将继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尤其向乡镇地区倾斜,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项目还将探索更多元的社会资源整合方式,进一步完善项目运行机制,推动“同心筑梦”志愿服务项目在更广范围内的复制和推广,守护更多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