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扬,一位拥有硕士学位却甘愿扎根乡村教育16年的教师,今年入选广东省薪火优秀乡村教师。课间与学生畅谈,课后伏案钻研,田间地头带领孩子探寻文化根脉,深夜灯光下为青年教师答疑解惑,这是李思扬的日常。2009年,他来到开平市蚬冈学校,以“爱心、细心、耐心”为笔,以乡村沃土为卷,在师德、育人、教学、引领等领域深耕不辍,成为乡村教育振兴路上的坚定“播种人”。
江门日报记者 李淑珩
教学“接地气”
将课堂搬到碉楼
“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这是李思扬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16年育人路上的行动准则。作为初中思想品德一级教师,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暂时落后的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用爱心温暖、细心观察、耐心引导,帮助落后学生重拾信心考上理想高中。
面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常被学生认为“枯燥”的科目,李思扬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教学之路。他坚信“身边的资源就是最好的教材”,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文化场馆。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他带着学生走进中坚楼、蚬冈煲仔饭剧场和侨心馆,指着碉楼的青砖黛瓦,讲述开平华侨下南洋的奋斗故事。他还结合本地资源开设《碉楼下的家国情怀》《道德讲堂》等乡土课程,组织开展“寻找蚬冈镇侨文化资源”实践活动。“李老师很少照本宣科,他会通过侨文化故事、时事新闻、身边小故事,为我们讲解知识,让我们既懂了道理,又更爱家乡。”学生何嘉瑜说。
在德育工作中,李思扬更是创新者与实践者。兼任蚬冈学校政教处副主任、年级组长的他,深知“立德树人”需融入日常。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他创新推行“积分币”管理办法:将课堂纪律、班容班貌、清洁卫生、好人好事、特长发展等综合表现量化为积分,发放“积分币”,学生可在“积分币兑换日”兑换心仪礼物。这一举措让学生们不仅主动遵守纪律、参加劳动,还纷纷发挥特长、互帮互助。此外,他还牵头开展“破冰行动”亲子教育活动、校园野炊等特色活动,真正实现“育分更育人”。
“李老师教学能力突出,所任教的科目成绩排名全市前列,充分发挥了‘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蚬冈学校教师关惠玲说。在教学教研领域,李思扬是同事眼中的“领头雁”。连续8年任教九年级毕业班的他,坚持生本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所教学科的“一分三率”多次位居开平市前列。近五年,他4次在开平市中考备考会上分享教学经验,6次斩获开平市、江门市教学比赛奖项,2篇论文获开平市一等奖并在全市集中宣读。
教研“作表率”
“传帮带”结出累累硕果
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李思扬还主动投身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利用业余时间,深入钻研教育理论,持续探索适合乡村孩子的教学方式,发起并组织了多场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为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主持的课题《时事资源与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有效整合运用研究》,更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时政素养,为乡村思政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开平市中小学名教师”“开平市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联盟成员”,李思扬主动承担“传帮带”责任,采用“一对一”师徒结对模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从备课技巧到课堂管理,从作业批改到学情分析,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如今,作为蚬冈镇中心学校的教学业务干部,主管全镇教研工作的他,更是带领团队深耕课堂改革。在他的推动下,2024年,蚬冈学校中考平均分位列开平市农村学校第一,三年级学生参加开平市水平检测,成绩综合指数在15个镇街中排名第三。
16年来,李思扬始终选择留在乡村教育一线。“乡村教育最大的意义,是守护孩子们求知的权利,点燃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谈及坚守乡村的理由,李思扬的眼神格外坚定。在他看来,看到学生考上理想的高中、大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份喜悦与成就感无可替代。孩子们的真诚、家长们的信任,更让他清晰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表示,未来要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做终身学习者,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做仁爱之心的播撒者,让爱洒满乡村校园;做教育创新的实践者,探索更具“乡村特色”的教学模式,让教育既“接天线”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