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教育
上一版3  
深耕侨乡教育十六载
绘就乡村教育新图景
334名少先队员庄严宣誓
光影润童心
以特色美食为载体的本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10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特色美食为载体的本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本土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能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本文以开平特色糍品为载体,从实物展示、故事分享、实践操作与总结升华四个维度,探索如何以“糍”为情感纽带,引导学生感知本土文化魅力,培养文化自信,为小学阶段的本土文化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开平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各色糍品不仅是味觉的记忆,更凝聚着民俗礼仪与劳动智慧。基于这一认识,我校设计并开展了“与糍共情,促本土教育”系列教学活动。

    三埠街道西郊小学星光校区 胡惠琼

    实物展示

    搭建认知的“直观桥梁”

    对于小学生而言,单纯的文字描述难以有效激发其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通过实物展示,为学生搭建认知的“直观桥梁”。

    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事先准备好的糍品“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自主观察和交流。教师则结合实物讲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土美食背后的民俗寓意与农耕文化。这种“直观感知+文化解读”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枯燥感,使学生在互动中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初步认知。

    故事分享

    激发情感的“共鸣纽带”

    文化的核心是情感与记忆。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本土文化与自身生活的联系,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在学生建立对糍品的直观认知后,我设计了“童声说糍”环节,引导学生从“认知”走向“情感”。在分享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为什么春节要做“角仔”?三月初三要分“狗仔丸”?学生逐渐将糍点与“家庭”“团圆”“乡情”等情感联系起来,明白本地美食已成为承载家庭情感、连接邻里关系的“文化符号”。

    通过故事分享,本地美食成为激发文化情感的“共鸣纽带”,帮助学生实现与本土文化的深度共情。

    实践操作

    深化体验的“劳动载体”

    本土文化不仅需要“认知”与“感受”,更需要“实践”与“传承”。我们将本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糍品的制作工艺,既培养劳动素养,又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劳动课上,我设计了“师生共做咸汤圆”的实践环节。咸汤圆作为本土糍点之一,制作工艺简单,适合小学生操作,其馅料与汤底的搭配体现了本土饮食“鲜、香、淡”的特点。

    实践中,学生分工合作,大家分组揉面、搓丸、备馅、煮制。尽管起初手忙脚乱,但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当热气腾腾的咸汤圆出锅时,孩子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技能,更在劳动中体会到本土饮食文化的智慧,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道理。“做中学、学中悟”的方式,让本土文化从课堂走向生活,实现了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

    “实物展示—故事分享—实践操作”的教学链条,让学生在多维度体验中感知本土文化魅力,培养文化认同感。这种以本土特色美食为载体构建的教育方式,为小学阶段的本土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实践、可推广的有效路径。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