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的包的”“啊对对对”“我嘞个骚刚”……这些网络热梗你是否也在孩子口中听过?记者走访江门多所小学发现,网络热梗已成为不少小学生的“社交货币”,但也引发了关于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习惯培养的讨论,其影响犹如“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引导。
文/陈慕欢
学生视角
需要懂得分场合使用
小学生对网络热梗的态度呈现多元化。江海区天鹅湾小学五(6)班学生龚歆茹表示:“确实经常听到同学们说‘包的包的’这类热梗。我觉得总用这些梗来说话,时间长了就不会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她还提到,像“啊对对对”这样的梗,本身就带着敷衍或挑衅的意味,让人听着不太舒服。
蓬江区发展小学五(4)班李建宇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热梗是一种特别的交流方式。“同学们用热梗主要是觉得‘好玩’。”他举例说,“比如‘我嘞个骚刚’是表达震惊,‘你干嘛’则是表示无奈。”
六(2)班学生廖悦瑜补充表示,玩梗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使用时的态度。“比如‘666’这个梗,有时候是真心夸赞‘真棒’,有时候却带着嘲讽的意味,全看说话人的语气。”
网络热梗在校园频现,学生需要懂得分场合使用。来自新会的五年级学生刘同学说:“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在正式场合要注意用语规范。虽然我年纪小,但也懂得分寸,不会在课堂发言或写作文时随意使用网络热梗。”
家长态度
更关注内容是否健康
面对孩子说热梗,家长们看法不一。
“近两年偶尔听到孩子讲一些网络热梗,”蓬江区发展小学六(2)班余明锐的家长余先生表达了他的忧虑,“如果孩子开头闭口都是热梗,就不愿主动组织语言了,逻辑思维也会受影响。而且有的热梗内容不雅,比如把骂人的话改编成谐音梗,或是用低俗词汇开玩笑,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江海区新民小学学生区诗玥的家长区先生则持相对开放的态度。他坦言:“第一次听到孩子说‘那咋了’‘包的包的’时完全不懂,感觉莫名其妙。”但他并没有简单禁止,而是主动上网查询热梗含义。他认为热梗是这代人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他更关注的是内容是否健康、表达是否礼貌。
家住新会区的陈女士认为不必“上纲上线”:“小孩子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有些网络热梗玩过一段时间后就不说了。只要把握好度,适当‘玩梗’并无大碍。”
更有家长指出,相比于学生“玩梗”本身,当下短视频与部分动画片的内容质量更值得担忧。家住蓬江区的刘女士对此感受颇深:“现在的孩子很容易接触到各种短视频,里面充满了夸张的表演和重复的热梗,孩子们看得多了,自然就学会了。这种碎片化、强刺激的内容,可能影响孩子的专注力,也不利于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教师分析
如何引导是关键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用网络热梗的情况不普遍,多是从家长手机、短视频里听到的零散词汇;到了中高年级,课间聊天、课堂举手回答时,热梗使用频率多了起来。”蓬江区发展小学语文老师周嘉晴表示。
周嘉晴分析,学生适当“玩梗”有积极的一面。“学生回答问题后,同学用‘绝绝子’表达认可,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络了起来;有时候能助力社交,比如有人说‘谁懂啊,今天的点心太好吃了’,其他孩子接‘我懂我懂’,很快找到共同话题。”
但网络热梗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周嘉晴指出,部分热梗语言低俗或传递消极态度,“比如学生面对难题会说‘摆烂了’,把放弃心态合理化,不利于培养抗挫折能力。”
此外,值得重视的是网络热梗会破坏语言规范性。“小学生正处于识字、学语法关键期,在组词造句或者写作文时,把‘谢谢’说成‘栓Q’、‘厉害’说成‘yyds’,不符合语文学习规范,长期如此还会影响基础语言能力的养成。”周嘉晴说。
新会华侨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黄秋霞认为如何引导是关键。“比如看图写话夸春天,有学生会写‘春天的花绝绝子’。我会主动引导他说出具体感受,比如‘花哪里好看?是颜色艳丽,还是闻着香香的’,最后告诉他,聊天能用梗,而写作业和回答问题要把话说清楚。”她认为,长期依赖热梗会滋生“语言惰性”,削弱学生精准表达的意愿,还可能影响传统文化词汇传承,“比如表达厉害或美丽只会说‘绝绝子’,就是‘文字失语’。”黄秋霞说。
多方联动
帮助学生理性使用网络语言
面对热梗现象,不少学校已行动起来,通过家校协同、课堂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性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
蓬江区发展小学通过各类活动引导学生,比如在语文课上开展“夸夸我的同学”活动,要求不用“太酷了”“绝绝子”,而是用完整的话描述具体内容,让孩子“完整表达”自己的感受。该校还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少在孩子面前说不规范的热梗,多陪孩子用完整的语言交流。
蓬江区棠下镇实验中心小学政教处主任聂嘉仪表示:“老师可以抓住孩子说梗的时刻,探讨梗的来源和含义,延伸文字教育。”她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禁止,而是赋能——帮助学生在“懂梗”的同时,拥有在不同场景下自如切换语言模式的能力,让一时的语言创新真正成为成长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