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是学生从写话训练迈向习作实践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实践中,学生常面临“无话可写”“不知如何下笔”的困境,容易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需要以儿童视角进行日记教学,将“任务”转化为“需要”,将“负担”转化为“乐趣”,让学生在写作起步阶段感受到表达的快乐与成就感。
睦洲镇新沙小学 刘文洪
兴趣导航
创设情境
揭开日记的神秘面纱
故事化导入,赋予日记情感温度。教师可通过故事,将日记具象化为一个可以倾诉秘密的“朋友”、储存快乐的“宝藏盒”,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多功能诠释,拓展日记应用场景。通过组织“日记像什么”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日记的功能:它可以是“心情调节器”“成长记录册”,也可以是“观察练习本”。这种开放式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日记的认知,更帮助他们找到与自己生活经验的连接点。
儿歌助学,轻松掌握基本格式。教师可以将日记格式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再配合黑板上的格式示范,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写作的基本规范。
内容奠基
积累素材
打破“无米之炊”困境
“五指法”,将抽象素材具体化。“五指法”通过身体器官与写作内容的巧妙关联,为学生提供清晰的选材思路,包括大拇指(最棒的事)、食指(学到的东西)、中指(见到的人/事)、无名指(我的感受)、小拇指(小小发现)。这种方法将抽象的“写什么”转化为直观的手势提示,降低了选材难度。
问题引导法,搭建思维支架。针对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提供“问题串”作为思维支架:“今天什么时候你最高兴?”“和谁一起做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开始的?后来怎么样了?”“你当时心里怎么想?”
建立生活素材库,积累写作资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建立“我的发现”收集本、在教室设立“奇闻共赏”专栏、定期开展“素材交流会”,让学生互相启发。通过这些活动,学生逐渐懂得,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关键在于用心观察和及时记录。
写法点拨
搭建支架
实现从“说”到“写”的跨越
分层要求,尊重个体差异。实施“三级写作目标”:基础层,写一句通顺完整的话,说清最基本的事实;标准层,写一段话,基本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提高层,在叙述完整的基础上,尝试加入细节描写或心理活动。
“三步走”成段法,构建叙事框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组织内容。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事件;中间详细描述事件经过,这是日记的核心部分;结尾交代结果,表达感受或想法。
设立“词汇银行”,丰富语言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室墙面张贴“心情词汇库”(欣喜若狂、忐忑不安、温暖如春等)和“描写工具箱”(形容天气、动作、神态的词语),并定期更新。同时,开展“换词游戏”,让学生在趣味练习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激励
持续赋能
树立写作自信
赏识性批改,放大学生亮点。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学生日记中的亮点,如,红圈标出精彩词句,蓝星标记独特观察,笑脸鼓励表达真实感受……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
多元展示,搭建成功平台。具体包括,建立“日记成长树”,学生每次完成一篇日记,即可贴上一片叶子;创办《班级日记月报》,刊登优秀作品;定期评选“细节大师”“真情作家”等,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
三年级日记教学,本质上是在学生心田播撒热爱生活的种子、勤于观察的种子、乐于表达的种子。教师要珍视学生最初的写作尝试,理解那些稚嫩文字背后的思考与情感,陪伴孩子们在日记的世界里自由漫步,一起发现文字的魅力,收获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