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人民勤俭辛劳甚,累进丰收是逐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以来,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自己的节日符号、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
近年来,在五邑乡野,一股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的“新势力”迅速成长为驱动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政策体系化支撑与“造血式”培育下,我市各类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与合作社蓬勃发展,不仅构建起“产业集群+主体+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更推动农业从“单打独斗”迈向“链式发展”。
值此丰收时节,江门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办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让农民站“C位”、让丰收成主角。这场盛会不仅是成果的检阅,更是对农民这一乡村振兴绝对主角的礼赞,彰显着新农人创新科技与经营的智慧,持续拓宽着富民兴村新天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是现代农业的“新势力”,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在台山市冲蒌镇,“80后”青年李灿章选择返乡创业,创办侨农勤耕家庭农场。如今,他已成长为辐射超万亩南瓜种植、年销量达3万吨、营收突破5000万元的“南瓜大王”,其成功案例入选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回望创业路,李灿章感慨道:“新冠疫情期间资金链一度紧绷,幸亏政府及时对接了500万元贷款,帮我们渡过难关。如今我们更有信心扩大规模,迎接更多丰收。”他的成长轨迹,正是江门大地上无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根沃土、茁壮成长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市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工作,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关键突破。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接连出台——《江门市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江门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江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及《江门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发展壮大农村经营主体若干措施任务清单》,共同构筑起推动农业经营主体改革与创新的制度根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实现长远发展,关键还在于强化自身“造血”能力。“我们已在新会、台山、开平、鹤山建成4家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提供生产托管、品牌运营、技术推广等多元化服务,促进先进要素精准落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耕耘者’振兴计划、‘人才倍增’工程、‘头雁’项目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我市开展全产业链培训,提升主体带头人综合能力。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从基层农技员、乡土专家和经营主体中遴选出136名辅导员,初步构建起覆盖广泛、专业高效的指导服务网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注入坚实动能。”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键平台。经过近3年的提质升级,“广东第一田”成功孕育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今年5月份,农业农村部公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国粮集团”)正式跻身“国字号”行列。
“我们精选‘广东第一田’所产优质大米,打造‘珍香’品牌,先后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台国粮集团党支部副书记谢平萍介绍,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44%;销售大米5.91万吨,增长61%;加工稻谷10.46万吨,增长53%,业绩喜人,丰收成色十足。
江门以改革为牵引,积极搭建高能级乡村产业发展平台,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我市通过推进国家级广东丝苗米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促成农业农村部生蚝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落地,巩固1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4个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强镇,正逐步构建起一张覆盖广泛、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在五邑大地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巨大的潜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6家;年营收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61家,超10亿元的有9家。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10096家和2167家,并探索形成“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小农户”的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带动2.5万户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绘就出一幅硕果累累、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丰收画卷。
“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是全民共庆丰收的盛会。在“百千万工程”的乡村大舞台上,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倍增计划,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农技人员培训等工作,累计培训农村人才达22.97万人次。一批批有志青年带着先进理念与技术回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
9月28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在希望的田野上”栏目将镜头对准江门,来自江门新会双水镇的“90后”青年张永发登上全国舞台,让江门“新农人”的“科技兴农”实践,被更多人看见。跟随央视镜头走进张永发的文发农场,眼前的景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自动收割机吞吐金黄稻穗,自动插秧机紧随其后播下新绿,这是一条由现代化农机主导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链,也是张永发掀起的“智慧革命”的生动注脚。
“农业不是‘没出路’,而是‘没找对路’。”这是支撑张永发创业的核心信念。看着日渐苍老的父母,他回到家乡从家里50亩水稻田起步,2011年正式筹建文发农场。如今,他的种植规模扩大到1300亩,将稻谷加工成“双水文发”品牌精装大米,利润翻番;组建电商团队孵化“三农”达人IP,让新会大米通过直播销往全国。更难得的是,他带动3.8万亩合作农田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服务”,今年早造水稻亩产达500公斤,合作农户每亩至少增收150元,真正实现让“农民种田有出路”。
每个“新农人”都有不同的丰收故事。在这个专为农民而设的节日里,丰收是对每位农民的赞赏。“10多年前的春天,我从广州回到家乡台山从事水稻种植。得益于党和国家的‘三农’好政策,我们成立了绿稻家庭农场,注册了‘奭乡味’大米品牌,目前建有年产可辐射1万亩稻田的育苗基地、500亩的水稻标准化基地,以及稻谷烘干厂和大米加工厂,每年带动周边村民1000人次实现‘家门口’就业。”台山绿稻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奭荣说。
“出生在农村的我,为现在的发展感到自豪!”深耕家乡陈皮产业的江门市新会区金康宝陈皮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何乐声自退役后一直奋战在乡村产业一线。“从组建合作社团结引领村民,到自主研发专利近30项,我们一步步耕耘。近年来我们开始丰收,建起属于我们的产业园,往后定会更加努力,走好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何乐声说。
一个个淳朴而生动的故事,在青山绿水间持续书写。广大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的农民朋友和“三农”工作者,成为江门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