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药品是有毒有害的,应放在红色桶里;图钉是金属做的,应放在蓝色桶里……”1月7日,在江海区朗晴小学,一场趣味横生的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老师和家长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将标有各类垃圾标识的卡片准确投放至对应的垃圾桶内,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逐渐掌握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这是我市持续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各中小学校将垃圾分类作为“必修课”,不断推进相关工作,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
文/图 曾婧
设施升级
各类垃圾有序投放
走进江海区实验小学,“垃圾分类好,环境更美好”的标语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垃圾回收亭内摆放着“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分类垃圾桶,学校内产生的各类垃圾都将有序地投放在对应的垃圾桶内。
2024年秋季学期,江海区实验小学校园原来的垃圾桶迎来“华丽变身”,不仅被替换成了分类垃圾桶,而且改造建设了垃圾回收亭,回收亭内还印有垃圾分类流程图示和分类标识。
新会文华小学也升级改造了垃圾屋,并增设废旧电池回收点,在上下学时段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江海区朗晴小学在校内设置了垃圾分类投放点,组织学生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和讲解员,在向师生家长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同时,对班级垃圾分类进行监督,检查可回收袋内的垃圾是否正确处理、正确分类,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并纠正。“如今,学校垃圾分类知识的师生知晓率已达100%,学生参与率100%,校内垃圾分类合格率高于95%。”该校教务处副主任邓诗咏表示。
多彩活动
垃圾分类蔚然成风
废弃奶茶杯盖、鱼线、彩珠、丝带可以用来做什么?江海区银泉小学的学生以一个个精美的水母灯笼给出了答案——1月7日,在“分类我先行,绿色校园行”主题活动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废弃材料进行裁剪、粘连和拼接,创作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水母灯笼,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体会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
“香蕉皮是湿垃圾,食品包装袋是干垃圾,矿泉水瓶可回收”“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学会垃圾分类,不让家园受到污染”……这是江门中港英文学校“垃圾分类,绿色环保”主题班会上的一幕。各班老师从多个方面向学生讲授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全神贯注,积极参与讨论。
在其他学校,各个班级的垃圾分类主题活动精彩纷呈。江门市蓬江区范罗冈滨江小学依托红领巾儿童议事会,组织少先队员对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提出建议;江海区江南小学结合该校中草药种植,指导学生将厨余垃圾用来制作酵素;蓬江区丹灶小学创作了垃圾分类原创歌曲《我来告诉你》……如今,垃圾分类普及教育已在我市各校蔚然成风,垃圾分类知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家校联动
环保理念根植心中
垃圾袋做成的裙子、塑料瓶改制的摆件、酸奶盒做成的垃圾分类箱……在江海区朗晴小学的“家校垃圾分类工作室”里,这些由学生自行或与家长共同完成的手工制品十分引人注目。
去年,朗晴小学“家校垃圾分类工作室”改造升级完成。该校借此契机,在工作室内设置了垃圾分类图书角,并组织师生及家长开展了一系列垃圾分类主题活动。
江海区实验小学则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垃圾分类。
“学校举办的各种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家长都十分支持。”朗晴小学校长刘惠玲认为,垃圾分类进校园,最重要就是家校联动。“我们以垃圾分类教育为契机,引导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良好习惯,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家长,将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生活,进而带动更多人共同做好垃圾分类。”
“学校组织的垃圾分类活动将垃圾分类意识根植到了孩子心里。”江海区实验小学学生罗暄妍的父亲表示,在家里,孩子会自觉地将快递箱、饮料瓶收集起来,并自觉将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受孩子影响,家里已经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