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垃圾分类成为“必修课”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
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探析
德育视野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
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甘泉”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1 月 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甘泉”

    语文元素,顾名思义,就是构成语文最本质的要素。“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本人在教学中,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中的“语文元素”,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甘泉”,彰显魅力。

    江海区天鹅湾小学 刘文平

    文本语言触动学生

    以《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例,课文中有一些打比方的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和蔼可亲、美丽壮观……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它犹如一叶扁舟……”我以这些句子为抓手,激发学生情感,推进课文的教学,让其发挥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同学们,母亲、摇篮、扁舟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作者在写地球时,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元素呢?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作者想表达怎样的心声呢?”通过问题设计,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佐证“地球像母亲、摇篮”的语句,并细读品味。由此,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以课文为情感的载体,抓住关键词语,可以引发学生深思,让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绪,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情动而辞发”,围绕“呼吁”释放情感,倾情表达,使学生渐渐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找到共鸣。

    文本情节引发共鸣

    每一堂课,每一次言传身教,都会影响学生。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氛围好,学生就有学习的动力。

    在《小摄影师》一课中,不少同学很感兴趣。当读到文中小男孩好不容易得到一个能给著名作家高尔基照相的机会,却因为忘了带胶卷而没能照相的时候,本人以情节带动情绪,使学生与小男孩的心情产生共鸣,进而提出问题:“小男孩还能给高尔基照相吗?”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本人适时引导学生为这个故事续上另一个结尾,大家也兴致勃勃地写出自己想象的新结局。一节小小的读写课堂,却对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提升极有帮助。

    文本内涵教化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心理需求”的层面,因而往往陷于空洞的说教。最终,教育效果不理想。

    在《钓鱼的启示》一课中,课文有具体的语言材料,也希望引导读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呢?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三部曲”。一是结合生活实际,搭建与文本共鸣的桥梁,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二是紧扣文本,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三是与学生一同细读品析,让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内涵,实现教化的目的,使课堂成为学生提高自我的地方,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使知识的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心灵的成长融为一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体验。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