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赤坎镇新建村的乡间小道上,只见田间地头种满了番薯、千禧小番茄、百香果,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曾经荒废的河滩地变成“兴建绿荫营地”,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村民们或是在田头忙碌,或是在树荫下下棋闲聊,怡然自得。
可曾想,眼前这些生机勃勃的菜地、果园原先是一片片堆满建筑垃圾、杂草丛生的荒地。“土地就是财富,荒废掉实在是太可惜了。”自从2023年7月担任赤坎镇新建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何湛庆一直积极谋划如何在土里刨“金”。如今,该村盘活“荒地”为“宝地”,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又能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取得了良好成效,村民们乐开了花,并亲切地称何湛庆为“开荒书记”。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淑珩
昔日荒地结“金果”
添了村财富了村民
“我们农场的第一批500公斤千禧小番茄已被订购,于1月3日全部运出!”记者日前走访赤坎镇新建村委会时,何湛庆指着“兴建农场”千禧小番茄种植区,兴奋地跟记者分享喜悦。
“兴建农场”占地约3.3公顷,坐落在赤坎镇新建村委会广安村内。此前,这里堆满了建筑垃圾,何湛庆看在眼里,决心要把村里的荒地盘活,但面临着“土地性质限制只能农用,可是沙地又很难发展农业”的难题。
2024年10月,新建村强村富民公司——开平市兴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清远市汉诺农业科技公司成立开平市兴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开发新建村农业项目。何湛庆积极借助公司力量,推动荒地盘活,最终由汉诺公司负责种植技术、保底销售,新建村负责整合土地、处理周边矛盾等,从而迎来了千禧小番茄园。“这是我们合作的‘结晶’,是一次很成功的探索。”何湛庆告诉记者,在前期搭棚种植阶段,项目共带动了约30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这次500公斤被收购的千禧小番茄采摘,也是由村民们完成,“既添了村财,又富了村民”。
“‘兴建’谐音‘新建’,不仅跟我们村的名字同音,同时也承载着我们对新建村兴旺发展的希望。”何湛庆说,经过这次探索,“兴建农场”土壤养分逐渐充足起来,下一步将种植百香果等产值更高的水果,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实现“双增收”。
就在“兴建农场”不远处,有一片约4.7公顷的番薯地,种满了产值相对较高的西瓜红和榴莲蜜薯,长势喜人。“没想到这片地还能种出这么好的番薯!”村民们连连点赞。这片番薯地属于沙地,由于土壤贫瘠,很难种出高品质作物,久而久之就荒废了。“发展农业关键在于技术,经过汉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估,决定改良土壤后科学种植番薯,将土地重新盘活。”何湛庆告诉记者,如今这片土地年产值约50万元,“我们还计划发展农耕研学项目,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模式,激发乡村经济新活力”。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村里还将建设富民工坊(粮食烘干项目)项目,采取“企业+工坊+村集体+群众+市场”方式,抱团构建原料加工、来料加工、劳务服务等多元业态,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资。“目前富民工坊项目已完成土地调规、场地平整、变压器安装,正在进行基础建设。”何湛庆介绍说,项目建成后,村集体每年经营收入将固定增加1万元,并预计能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人数100余人,产业影响覆盖周边20公里。
挖掘盘活闲置资源
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2023年7月,村企共建项目——江芯夜市落地沉寂多年的高蓢岛,迎来了“重生”,相继获评江门市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广东省示范性家庭农场;破旧荒废的新建学校摇身变成青年民宿,重焕生机;辖区内荒废的河滩地变身“兴建绿荫营地”,正在紧锣密鼓地种植草坪,种植完成后将成为市民群众露营的好去处……在“开荒书记”何湛庆的带领下,新建村辖区的荒地不仅结出了“金果子”,还依托毗邻赤坎华侨古镇和即将开业运营的赤坎新区“梦回开平·侨海华韵”夜经济项目这一地理和资源优势,努力打造成为旅游好去处,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兴建绿荫营地”占地约8公顷,原先是一片荒废的河滩地,杂草丛生。“这片地处在河边,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是块‘宝地’呀!”何湛庆于2024年9月在村里走访时偶然发现了这块宝地,决心盘活。他说干就干,一边与村民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一边积极寻找对接可行的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0月,一家私营草料公司决定投资经营。“我们这个项目将分两期进行,计划将其打造成为集生产、展示、亲子旅游、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基地。”据何湛庆介绍,目前第一期已完成土地平整,正在开展种植工作;第二期土地平整工作同步开展。据悉,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将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2万元。
此外,由新建学校改造的青年民宿项目第一期已于2024年7月完成建设,目前正在试运营。“第二期我们将完善周边外貌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村集体经营收入每年固定增加0.5万元。”何湛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