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侨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跨界突围,雕刻快意人生
江门“侨”牌越打越出色
充分发挥侨联独特优势
深化侨联品牌项目建设
团结动员侨界力量
支持参与学校发展
新会区侨联助力
马来西亚华人圆寻根梦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1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界突围,雕刻快意人生
——记澳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著名艺术家梁晚年
梁晚年
大型翡翠玉雕《滴翠盈银》。
19.99米高巨型汉白玉妈祖雕像。

    2024年是澳门回归25周年,记者辗转联系到澳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梁晚年采访。梁晚年在澳门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创作的19.99米高巨型汉白玉妈祖雕像伫立在路环叠石塘山顶,俯瞰澳门,是澳门回归以来当之无愧的新地标。

    原以为采访会有难度,没想到采访提纲刚刚发出,记者就接到了梁晚年从澳门打来的电话,他的语气亲切和善,笑声爽朗。

    2024年10月21日,记者一行到达珠海,在珠海市拱北口岸附近的来魅力酒店见到了梁晚年。他大步上前与我们握手,虽然已经72岁高龄,却仍然身形矫健,中气十足,双目炯炯有神。

    文/江门日报记者 谷江民 傅健

    图/受访者提供

    灵气

    能武能文露头角

    梁晚年出身于江门一个武术世家,出生时间正好是1952年大年三十晚上,开心的祖母便给他起名“晚年”。小晚年除了承袭家传武术,从五六岁开始,还有了一个与别人不同的爱好——画画。家里能翻到的民国时代留下来的小画片、连环画,都成了小晚年最好的“老师”。

    “我没有上过美院,也没有老师教。想画什么,只要找几张大师作品临摹,形成自己的特点就行了。”梁晚年说得很轻松。

    1970年,梁晚年作为“知识青年”到乡间插队。在那里,大队砖厂的砖泥成了他捏泥公仔的材料,而大队部的黑板就成了他写字画的“练习场”。

    后来,梁晚年挂在大队部黑板的一幅样板戏内容的画作,吸引了一位驻军领导的注意,并借调梁晚年到广州军区从事大型油画创作。1974年,梁晚年被调回江门市文化局从事舞美设计,1979年他申请移居澳门。

    来到澳门,一切要从头开始,家传的武功便派上了用场。梁晚年和兄弟们“一边练武,一边卖药”,就在澳门街坊开始接受这个来自内地的“功夫小子”时,梁晚年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1982年,30岁的梁晚年在澳门市政厅举办了个人画展;1985年,他又在澳门商业学校举办梁晚年美术作品展。

    “为了办画展,我10个月不出门,一只手抱着1岁的女儿,再用另一只手画工笔画。我觉得最幸福的,就是那段时间。”梁晚年说。

    才气

    中西合璧获赞誉

    前不久,当时还是澳门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候任人的岑浩辉初次与梁晚年见面。梁晚年刚报出自己的名字,岑浩辉就说:“梁晚年,我知道。你很开名(出名)啊,你开名了几十年啦!”

    梁晚年的出名,主要是缘于他的作品。

    2003年,梁晚年创作于1982年的作品《郑板桥轶事》在北京拍卖,因竞买人踊跃,价格一路飙升,最终以150万元人民币成交。

    《郑板桥轶事》是一幅工笔重彩的油画。此画以郑板桥苦心钻研书画为题材,运用横构图,以娴熟之油画技法写之,让观者倍感逼真情趣。该作以西方的油画技巧营造出中国画的氛围,实属大胆创新。

    在雕塑方面,梁晚年亦是与众不同。他虽然仅接受过3年小学教育,但是凭着爱好、刻苦自学以及自身的艺术禀赋,依然创作出了不少令人称道的佳作。

    “按西方的表述体系,雕塑大型作品,很强调人的头部相对要小。我反其道而行之,把头部做得相对较大。看看中国传统的大型神像,尤其是俗称‘大头佛’的佛像,作为艺术家要尊重老百姓对神的形象的审美习惯。”梁晚年透露自己的心得。

    即使创作同一题材的雕塑,梁晚年也在不断求变。在19.99米高的巨型汉白玉妈祖雕像中,梁晚年把妈祖定位为“神”,体现真实与浪漫的结合——20岁的村姑身着后服,端庄大气。雕像的头部面相精雕细刻,强调了写实的“精确性”,但躯体衣服却按中国画用线条画人物的技法雕出衣纹,块面立体,别开生面。

    美术评论家梁鼎英评价梁晚年打造的这座妈祖像:“近看,精雕细刻而无琐屑花哨之弊;远观,大气恢宏,具凝练概括的艺术张力。这圣像丰满而俊秀,端庄祥和,雍容典雅,充满慈善之美。她屹立高山,如玉树临风,临镜自鉴;她背靠南海,俯瞰澳门,温婉地关爱着南海边上这小城的人们。”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给予了肯定:“妈祖在此建立,意义重大,是成功的大制作。”原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盛杨题词,称赞其“化顽石变生灵”。后来,这座妈祖像被收编进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编的《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梁晚年也被评为中国城雕队伍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在大型翡翠玉雕《滴翠盈银》中,梁晚年则把妈祖定位为“人”,区别于雍容华贵的天后形象,展示了默娘(妈祖)16岁时采摘银花等草药救助疫民的立体画面。雕像脸部纯洁无瑕,尽显16岁少女的纯真娇俏。石中之绿色巧琢为树叶和晨露滴翠,其他色彩就雕配成银花、九节菖蒲、野香兰等治疫草药,石面中上黑下白之处则琢为4只喜鹊作为点缀。

    硬气

    不造“天后”不罢休

    或许是因为出身于武术世家,梁晚年的性格开朗,疾恶如仇。作为华夏儿女,他对国家和中华文化又爱得深沉。

    在澳门回归之前,葡萄牙文化对澳门影响很大,例如所有的大型城市雕塑基本为葡萄牙人作品。

    1995年5月,梁晚年就澳门政府只请葡萄牙人建造中葡友好纪念物一事作出呼吁,希望给华人艺术家竞标机会。7月,澳门政府署公告:“为有兴趣参与之澳门和中国内地的造型艺术家举行一次竞投。”

    次年,梁晚年设计的造价为870万澳门元(下同)的妈祖像一举中标,但就在缴纳了70万元印花税等作为保证金后,梁晚年却被通知还要办一张435万元的银行担保书,而葡萄牙人造价更为昂贵的项目却没有被要求办理类似的手续。

    “没本事就弃权,马上放弃此项工程!你要立即答复,并将财政厅出的支票冻结,你要立即答应!”不久,梁晚年就收到了要交工程费50%保证金的“最后通牒”。

    “我若弃权,放弃在内地预订的玉石,将面临起诉。艺术等同我的生命,谁想横夺我的创作建造权,我绝不放过他!”梁晚年下定决心,“妈祖像涉及的绝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辱,我不能放弃!”

    于是,梁晚年向在澳门能见到的亲朋好友借了个遍,多少无拘。

    同时,梁晚年请来10多个保镖押款,每天风风火火往银行运钱。但就在关键的最后一天,梁晚年的一位合作人由于不了解情况,把其中的100万元当作公司的工资款发了出去。该借的都借了,一天时间怎么才能筹到足够的金额?听到消息,梁晚年一阵连续剧烈的咳嗽后,竟呕出三口鲜血。第二天,他只能向另一合伙人求助,而工人们听闻事情经过,也同意暂借出应发的工资以帮助梁晚年。

    “我自小至大,遍尝屈辱都没哭,那时却两股热泪夺眶而出……”当时,梁晚年这个铮铮铁汉也不禁动容。

    历尽艰辛,汉白玉“天后”终于在澳门回归时矗立在路环叠石塘山的山顶,成为澳门新标记。在后来推出的特区纪念金币、中葡友好和澳门日的首日封上,以及世界各国电视台推出的澳门专辑画面中,也时常会出现这座巨型妈祖像的身影。

    豪气

    爱国爱澳赤子心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梁晚年筹划雕刻一件重磅作品捐赠给北京人民大会堂。

    梁晚年多年前收藏的一件重7吨的冰种多彩翡翠玉石派上了用场。由于该玉石是整体一件,磨掉的部位绝不能返补,而且玉彩皆天然,没人知道经过雕刻的部分会呈现出什么颜色,需要在追色的过程中创造合适的物像,这一挑战令梁晚年寝食不安。一想到这作品能进入人民大会堂,走近人民英雄纪念碑,梁晚年就感到重任在肩,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决心要雕出中国最高殿堂中的典范国宝。

    梁晚年最终完成的《滴翠盈银》,重3.8吨,高1.8米,连0.8米青铜底座共2.6米。这座大型翡翠玉雕也受到了各方关注:捐赠新闻发布会,由当时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唯一候选人崔世安主礼;在澳门的预展,由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和澳门中联办领导剪彩;在北京举行的捐赠仪式有100多位嘉宾出席。

    多年来,梁晚年率领澳门文学艺术界在澳门这个国际化大舞台上,用雕塑、绘画等形式诠释中华文化的内涵,再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设计建造的十二生肖系列大型城雕与巨型汉白玉妈祖雕像形成了10公里长的“露天艺术博物馆”,不但推广了中国生肖文化,还为华裔新生代和海外其他族裔民众了解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窗。2024年3月,梁晚年受邀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文化圆桌会议上发言,他说:“我们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梁晚年的豪气还表现在慈善事业上。多年前重庆遭遇水灾,梁晚年发起书画界义卖,筹得20万元,在重庆市巫溪县建了希望小学。后来,身为文联主席的梁晚年,又组织澳门书画界为雪灾重建筹得10万元,组织澳门美术界为四川地震筹得69.6万元,由他担任副会长的澳门江门同乡会也筹捐了400万元。

    “立德、行善、大爱——妈祖精神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下一步,我准备让妈祖形象走向世界,相关工作正在谋划之中。”如今,梁晚年依然在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大事操心。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