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吕胜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记者近日从我市有关部门了解到,2024年,我市纵深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增强新质生产力载体支撑。
优化金融产品服务,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分行在科技金融方面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江门金融机构健全“标准化+个性化、短期+长期、线上+线下”的全产品融资体系,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推出“科创e链”“专精特新小巨人贷”“悦科贷”“专精特新工企贷”“善新贷”等金融产品,满足专精特新企业个性化用款需求。同时,通过科技金融路演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推广,积极接轨资本市场,提升科技型企业发展能级。
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区域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实。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科普教育基地,获国家级、省级、国际合作等项目39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孵化企业4家。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与企业共建64家协同创新中心,引进75名博士科技特派员与江门企业结对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引进孵化科技企业121家,服务企业超700家,帮助企业解决200多个技术难题。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产业发展新动能持续激发。一是着力提升高企质量,持续精准滴灌200家高企“创新标兵”“创新尖兵”,高企200强利润总额由115.42亿元升至123.62亿元,增长7.1%;二是大力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科杰公司牵头项目获科技部立项,成为我市近5年首个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信空调牵头获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实现我市近5年省重点专项千万元级项目零的突破;三是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新组建智能装备、金属新材料等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四是推动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目前我市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总数达74家,在孵企业超1000家。
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无限极公司参与的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有7家单位(7项成果)获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专业化、系列化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蓬勃开展,7场“邑科汇”科技成果对接会推介科技成果608项,成功对接项目115项,落地项目61项。
积极融入大湾区科创生态圈,科技交流合作稳步拓展。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合作;吸引优质人才到我市创新创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对接;探索“广深港澳研发+江门落地转化”科技合作模式,支持蓬江区建设深圳科技园(江门园区),以“深圳总部+江门基地”的园区联动模式,打造集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孵化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融合、珠西先进制造业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园区。此外,银洲湾科创产业园通过在深圳设立招商办公室,已引进10多家深圳企业入驻园区。
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区域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我市构建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政策体系,出台江门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着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新增国际一流科学家团队2个、重点领域领军人才32人,全市新增科技人才5502人,科技人才总量超5.7万人。创新创业赛事活跃,2024年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企业数和入围省赛数均位居广东赛区第二。国发环保新材料公司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实现近六年来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