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故乡江门,永远等你
让委员声音变长者“幸福滋味”
鲲鹏云上“展翅”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我市3所学校拟获专项资金超3000万元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江门,永远等你

    □策划/曹乃付 撰文/朱磊磊

    走遍天涯路,最是故乡亲。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距离多么遥远,那份对老家的眷恋、对乡音的回忆、对故土的思念,始终镌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执念。

    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们一次又一次见证了这种归家的时刻,从“洋面孔”在家族宗祠前落泪,到侨胞在祖屋里沉吟,再到烈士英魂回归故里,游子离乡与回家的旅程,无不令人动容。

    “洋面孔”回家:血脉根源的指向

    树高千尺不忘根。中国人对自己血脉根源的来处,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追问,即便他们早已变了模样。2024年,澳大利亚“洋面孔”家族回江门寻根,为这个猜想增添了注脚。

    年逾六旬的Doug Lougoon与家族成员从澳大利亚墨尔本跨越7000多公里,来到江门寻根。他们已完全是“洋面孔”模样,却有着一颗热腾腾的“中国心”。在侨博馆,Doug Lougoon总是系着一条上面绣有“龙”字的红色领带,自豪地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在江门台山大江镇的村子里,他们在基本确定爷爷的信息后,动情洒泪,感叹“终于来到了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雷氏大宗祠,他们聆听对联的意义,添油上香后击鼓舞狮,主动跟村民合影,称“我们都是亲戚”。

    “一定要找到中国的亲人,血脉不能就这么断了。”不忘父亲临终前的遗言,87岁的古巴美籍老太太西亚克斯在网上发帖,渴望找到自己在江门台山海宴镇的中国亲人。她的面容不是中国人的样子,不懂中文,也不知道父亲的中文名字,但她说自己永远都忘不了小时候父亲做的蒸鱼的味道,“父亲总说,那是故乡的味道,中国的家就在海边”。最终,在江门、台山两级侨务部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帮助下,西亚克斯找到了亲人。这次“旅程”,她的身体没有回来,但她的“中国心”已然回归。

    侨胞回家:故土情结的牵引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530多万江门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遍布全球。近200年来,五邑先辈们扬起风帆,越过重洋,走向世界各地逐梦。

    身在异乡为异客,故土的亲切乡音、童年味道和山山水水,成为他们魂牵梦萦的情愫,并在岁月绵长中幻化成浓浓乡愁,深深镌刻在心底,有的因故未能成行,延续到后辈,成为家族的共同念想。

    2024年10月,以江门籍华裔舞者为主角的纪录电影《女人世界》在我市路演,片中部分祖籍五邑地区的主人公及家属特意从大洋彼岸的美国赶来,到乡下寻根。在江门台山斗山镇浮石村然庐祖屋,75岁的赵碧华用台山话与村民们拉起家常,说“在我的成长环境中,台山话是我的第一母语,后来上学才学的英语”,走进母亲曾经生活过的房间驻足沉吟,摸着母亲曾使用过的柜子梳妆台,红了眼眶。在江门台山白沙镇里边村,73岁的余素明从家族的故居中翻出了两只碗和一把勺子,要将它们带回美国,坚信“这是我与中国、与根的另一种联系”。

    仅凭父亲当年提及的一个村名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76岁的华侨胡美金从美国洛杉矶踏上回江门寻亲的路程,终于在江门开平百合镇儒西村光头园找到了父亲常常提起的老家,圆了自己和父亲的共同心愿。

    来自纽约、祖籍江门台山冲篓镇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成员曾晓雯随团走进企业、乡村,体验非遗文化,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家乡江门发展的日新月异,表示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江门和世界友好交流的促进者。

    英烈回家:家国情怀的召唤

    在江门这片土地上,无数英烈为了民族独立、国家新生、人民幸福,敢于牺牲,慷慨就义。让烈士英魂回归故里,是对烈士的致敬,也是对烈属的最好慰藉。

    1943年冬,年仅30岁的抗战将士陈炳炽殉国于汉寿县的黄岭岗,之后便静静地安葬在湖南衡阳的南岳衡山忠烈祠。在此之后,家人只知道陈炳炽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战斗,却一直无法找到。直到2024年10月,网络博主罗威的一段视频重新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网友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接力,铸就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英烈终于荣耀回到家乡江门。

    陈柏稳出生于台山市斗山镇大湾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作战,负伤后回国治疗。由于伤病复发,不幸牺牲于辽宁省铁岭市,年仅33岁。陈柏稳牺牲后,其家人一直在寻找他的安葬地,可惜未能如愿。幸运的是,2024年,陈柏稳的家人终于在辽宁省铁岭市革命烈士陵园找到了他,在灵位前诉说着多年来对其的思念,让这场寻亲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困难的阶段,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来自马来亚(包含如今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泰国、缅甸等地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俗称“机工”)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为祖国的抗日战争、民族独立解放作出了贡献。这其中就包括江门台山籍南侨机工李月美和黄艺民。《江门日报》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采写,让五邑籍南侨机工的故事展现在家乡人民面前,让英雄们以另一种形式“回家”。过程中,李月美、黄艺民的后人希望能找到他们在家乡及海外的亲人,本报记者和热心读者通过努力很快有了好消息——李月美老家在江门台山都斛镇横岗山村。

    尾声

    游子归来,家乡张开怀抱欢迎。从侨博馆、赤坎华侨古镇等“精神家园”的构建,到侨务部门、各方力量线上线下奔走帮忙寻根寻亲,江门以真挚的情感和精准的服务,凝聚着游子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江门故事随着他们的足迹传向世界。

    2025年,期待更多侨胞回家,我们在这里等你。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