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求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巴后缩”引热议
江门首例儿童全麻下口腔舒适化治疗成功开展
如何识别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
“冬季之痒”如何止?
营造祥和节日氛围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1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巴后缩”引热议
医生提醒早期干预和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应对下颌后缩,早期干预和正确治疗很重要。

    近期,“下巴后缩”这一健康问题引起广泛讨论。什么是下巴后缩?什么原因导致下巴后缩?有什么影响?与我们的生活、健康又有怎样的关系?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劳嘉成表示,下巴后缩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发育问题,不仅影响颜值,还可能对口腔功能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早期干预和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A

    一种常见的颌面部发育问题

    “从医学角度来看,俗称的下巴后缩就是下颌后缩,也叫下颌发育不足。”劳嘉成介绍,位于人脸下部的下颌骨,是颜面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支撑面部组织,参与咀嚼、发音等功能。由于下颌骨向前生长不足,导致咬合关系紊乱以及面部畸形。下颌后缩可表现为嘴凸、牙齿前突、唇闭合不全,也就是“龅牙”“嘴包不住牙”,给人一种“下巴短”“没有下巴”的感觉。

    劳嘉成表示,下巴后缩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发育问题。这类情况通常伴随着嘴凸、牙齿前突、“龅牙”、唇闭合不全、“嘴包不住牙”等。

    9岁的小凌就有着这样的困扰。她的父母发现她有嘴凸、下巴短小的问题。小凌也因此变得没以前那么自信,越来越沉默寡言。父母带着她到医院就诊。通过检查发现,小凌有下颌后缩问题。幸好经过1年的矫正,小凌面型得到比较好的改善。

    劳嘉成表示,早期干预和正确治疗对于预防下颌后缩的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B

    不良习惯会导致下巴后缩

    为什么会出现下巴后缩的情况?

    劳嘉成表示,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下颌后缩的情况,那么个体发生下颌后缩的概率较大。其次,成长中的不良习惯也会导致下颌后缩,比如啃手、吮吸手指、咬下嘴唇的习惯。还有一项重要的因素就是呼吸习惯,长期口呼吸,会导致下巴后缩,甚至鼻梁变塌,继而出现面容改变。

    口呼吸,也就是通过口腔进行呼吸。医学上认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的气流主要通过口腔出入,口腔气流大于呼吸气流量的三成,这样的呼吸状态如果占呼吸时间的80%以上,就是“口呼吸”。

    口呼吸可分为两类:一是阻塞性张口呼吸,是由原发疾病导致的上呼吸道阻塞。比如鼻窦炎、鼻息肉、鼻甲肥大、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等造成呼吸道堵塞。二是习惯性张口呼吸,指长期的张口呼吸改变了颞下颌关节结构和关节周围肌群,形成了肌肉记忆所致。

    劳嘉成表示,判断下巴是否后缩需要通过专业的头影测量分析,准确评估下颌与颅骨的关系,确定下颌后缩的程度。自我判断则可以通过侧面观察,下颌后缩通常表现为下颌短小,侧面嘴唇突出,给人一种“下巴短”“没有下巴”的感觉。

    C

    正畸治疗是主要手段

    劳嘉成提醒,目前,正畸治疗是应对下颌后缩的主要手段。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针对下颌后缩的矫治策略各有侧重。

    一是孩童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颌骨正在快速生长,啃手、吮吸手指、张嘴呼吸和咬下嘴唇等不良习惯容易导致下颌发育异常,使上前牙向前推移,下巴相对后缩。劳嘉成提醒,在这个阶段家长应重点关注这些不良习惯,并采取干预措施。可通过早期儿牙矫正,帮助孩子们改正不良习惯,引导颌骨恢复到正常的生长轨迹。

    二是青少年阶段(8—11岁)。劳嘉成表示,青春期是颌面部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骨骼具有较大的发育潜力。在这个阶段,应评估孩子的脸型,确定是否存在下颌后缩的情况采取措施,比如功能性矫治——利用功能性矫治器,通过引导下颌向前生长,改善咬合关系和面部形态。

    三是成人阶段(大于18岁)。对于中重度下颌后缩患者,可能需要联合正颌手术,来移动下颌骨到更合适的位置。因为此时颌骨已经停止生长,手术通常在成年后进行。此外,对于一些不需要手术或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可以通过牙齿的移动来掩饰颌骨的不协调,改善面型。

    劳嘉成提醒,下颌后缩的矫正时机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过早对儿童牙齿进行矫治,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小朋友出现口腔问题,就需要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冯晓琳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