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被窝,痒!洗热水澡,痒!进入冬季,很多人的皮肤开始发痒了,一不小心就会在身上挠出一道道“血痕”。
近段时间,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因皮肤瘙痒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大概占来诊患者的二三成。他们大多都是因冬季而引发全身各处皮肤瘙痒,由于越抓越痒,有的局部皮肤会糜烂结痂,甚至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曹昆恒
床上用品需要经常清洗晾晒
随着气温下降,“95后”小曹就有了“痒”的烦恼。“尤其洗完澡,如果不抹润肤露,皮肤就痒得像蚂蚁在咬。一进被窝就更明显了,要穿短裤才睡得着。”他说。
“一进被窝就出现瘙痒等情况在门诊的患者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与温度高、血液循环加快有关,血液循环加快的同时与瘙痒有关的炎症因子释放增多,就可能引发瘙痒等问题。有些患者一到冬天就用上电热毯,还喜欢把温度调到最高档,也容易引起皮肤瘙痒。”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皮肤科医师唐淑婷表示。
唐淑婷说,小曹的发病和床上用品也有一定关系。一方面是材质的问题,如果本身对某种材质过敏,可能也会引起瘙痒,就好比有的人只能穿棉、麻等材质的衣物,而对腈纶、聚酯纤维等化学纤维过敏;另一方面,如果用久了,毛毯等床上用品更容易“藏污纳垢”,滋生螨虫等,也是发病的相关因素。
针对这类患者,一般建议将床上用品更换成全棉材质的,同时经常清洗、晾晒。如果正在用电热毯,需要停用。唐淑婷表示:“要是症状严重或本身就有相应病史,先通过激素药膏等对症治疗,待情况好转后,做好皮肤日常保湿工作,可避免复发。”
洗澡用水不宜过热
除了床上用品“藏污纳垢”等原因,过高水温、频繁洗浴、过度清洁和使用碱性强的洗浴产品,也会引起皮肤的干燥与瘙痒。
前几天,58岁的区大叔由家人陪着来该院皮肤科看病。“医生,我全身瘙痒难受,已经有一两个月了……”一进诊室,区大叔就向接诊的唐淑婷吐起了苦水。他撸起袖子和裤管,只见小腿前侧、大腿内侧、双手前臂都是抓痕和大片皮疹,还有一些抓破形成的血痂。
通过询问得知,自天气变冷后,区大叔皮肤开始出现瘙痒,洗澡期间多次用热水烫,还使用香皂清洁,瘙痒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影响睡眠。
在医生的建议下,区大叔通过短期口服抗组胺润燥止痒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并且坚持清淡饮食,使用温水洗澡,避免用香皂清洁,洗澡后常规保湿,瘙痒症状才得以缓解。
对此,唐淑婷表示,冬季寒冷,皮肤血管收缩,分泌功能进一步下降,导致皮肤变得更加干涩,甚至造成角质层脱落,使皮内神经末梢更容易受刺激而发痒。此外,冬季室内有暖气或开空调,导致室内温度高、湿度低,会加速皮肤水分的丢失,造成皮肤干燥和瘙痒。
保持皮肤湿润 选择柔软衣物
冬季的空气湿度通常较低,人体肌肤最适宜的环境湿度是40%至60%。干燥的环境会让皮肤中的水分加速蒸发,导致角质层变得干燥粗糙。同时,由于气温下降,皮脂腺的活性会受到抑制,皮肤的油脂分泌显著减少,皮肤会变得更加干燥敏感。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会逐渐老化,表现为萎缩、变薄和汗液分泌减少,这会导致皮肤缺乏必要的皮脂润滑,容易出现干燥和瘙痒。
67岁的患者冯大伯,双小腿皮肤被抓到糜烂,一个多月以来又痛又痒。就诊时,他说:“刚开始很痒,谁知后面越抓越痒,自己买了点药擦洗,但是情况时好时坏。尤其是晚上,全身瘙痒难忍……”
查体时,医生看见其双小腿多处红斑,红斑基础上形成糜烂,甚至部分渗血、结痂。经过红蓝光照射、冷冻治疗、外用药物、口服抗组胺药物和健康教育后,冯大伯的症状明显好转。
对于缓解冬季皮肤干燥和瘙痒,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皮肤科主任李国泉建议,一是保持皮肤湿润。使用保湿乳液或霜剂,涂抹在干燥的皮肤上,保持皮肤湿润;二是调整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三是选择柔软的衣物。穿着柔软、舒适的衣物,避免摩擦皮肤;四是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五是避免过度清洁。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不要过度搓洗皮肤。
“如果皮肤瘙痒与过敏有关,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李国泉提醒,如果皮肤瘙痒严重,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皮疹、水疱等,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皮肤专科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