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卖市场
补贴标准来了
2025年全国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启动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全船贯通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1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卖市场
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约五成
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自2008年成交第一单外卖到现在,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外卖市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约五成。这一规模远超其他国家。

    1秒钟,成交3.8万元;1分钟,送出5.6万单;1小时,30多万骑手在配送路上……外卖,这个在中国平凡而不可或缺的行业,正创造着鲜为人知的奇迹:骑手超1000万名,日均配送超8000万单。

    来自中国饭店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占餐饮收入的比重升至22.6%,外卖等线上营销模式已经成为餐饮企业重要的盈利渠道。

    “尽管从诞生之初,外卖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但随着网络外卖平台的壮大和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外卖不仅是迭代最快的行业之一,并且不断催生出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史晓明说。

    以前只是“搬运美味”,现在可以“万物到家”。依托多元化、智能化配送体系,外卖服务范围正逐渐从餐饮扩展至商超、日用、医药等零售品类,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外卖不再是单一的餐饮配送服务,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餐饮品牌、包材企业、原材料供应商、代运营商、共享出行等多个领域。”史晓明说。

    回想几年前,外卖常见的包装是白色泡沫盒,如今,玉米纤维、竹浆等环保材料广泛普及,环保和健康也在加速成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2023年底发布实施的首个绿色外卖国家标准——《绿色外卖管理规范》明确:外卖餐品经营企业应减少各种包装材料的用量,用环保的材料替代,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

    感受酸甜苦辣!

    新华社记者体验送外卖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外卖订餐、便捷买药、闪送到家……外卖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黄帽、小蓝帽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人行道和车流里,经过城市的每个角落。

    近期,新华社记者分赴上海、福建等地,穿起制服、戴上头盔,走近身边“熟悉的陌生人”,感受外卖员们的酸甜苦辣。

    初冬上海的早上,寒意袭人。下载骑手用的App,经过身份认证、视频学习等步骤,记者准备临时上岗。点击“上线”,系统开始派单。

    接单,App里倒计时开始——剩余时间36分21秒,出发!

    路不熟,1公里多的路程骑了近10分钟,手机上的倒计时像是戴在头上的紧箍咒,记者不由自主给“小电驴”加速。

    “取23号!”跑进取货的便利店,记者气喘吁吁地说道。女店员头也不抬:“哪家的?”“蓝色。”“在桌上。”

    记者拿起手机点开App,拍照确认已取到货。记者赶到目标小区时,App已进入最后5分钟倒计时。

    老小区没有电梯,记者飞奔上四楼。找到客户地址,轻轻敲门。

    门开了一道缝,一只手迅速从里面伸出,熟练地取走了外卖。

    没见着人,没有一句话,整个过程不到2秒。平日里,这样的瞬间也许习以为常。

    下楼期间,新订单已来——去附近的商场取披萨。

    有外卖员反映,披萨这类食物很容易凉,虽然他们都会格外小心翼翼,但当消费者因食物变凉而不满意时,外卖员大概率会自掏腰包“息事宁人”。

    想到这些,记者拎上披萨,一路小跑,心也随着倒计时怦怦直跳。穿过凛冽的风,来到3公里外客户所在小区楼层,记者整理服装、扶正头盔、敲门。

    一位阿姨开门,记者赶紧脱口而出“祝您用餐愉快”,阿姨轻声回了句“谢谢”。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福建厦门,另一名记者与“95后”外卖员宋孟可一起,感受“跑单王”的快节奏。

    戴上头盔、拧动右把,电动车“噌的一下”冲了出去,记者跟着宋孟可在小巷里拐拐绕绕,寻找目标店铺。

    上午10点半到下午1点半,通常是外卖员一天中最忙的时刻,但这也意味着赚钱更快。记者赶得停不下脚步,吃饭也要岔开时间。

    在商场里取餐也有技巧。当很多人熙熙攘攘涌向商场电梯时,宋孟可带着记者从一扇小门闪身出去,外面是鲜有人迹的楼道和货梯。“走楼梯可以省下约3分钟。”

    外卖要想送得快,里面藏着不少窍门。潮汕小厨从1号门上楼近;港式茶餐厅从3号门走……宋孟可打开他的秘籍——手机笔记,里面详细记录着通往每个商家最近的路。

    看着秘籍上的神秘路线,记者像上了发条,一路小跑,大脑也不停运转。庞大的商场里,为每一单迅速定位、优化行程,不是一个“跑”字能解决的。

    “外卖不能进小区”“小电驴不要乱停”“汤洒了快把楼道清理干净”……外卖员平均每天能送30至40单,一天下来,记者发现,送餐时被埋汰也时常遇到。

    “有一次地上泥泞,电动车滑了出去,餐食里的汤水洒了,客户看到就说了我几句。但我仍然感谢他,因为他点了这单,我就有收入。”宋孟可说。

    傍晚时分,再次进入送单高峰期,记者接到送药派单。

    小药片连着大民生。电话里,客户异常焦急、反复催促。记者连忙小心翼翼装好药,一路飞驰,护送这份暖心的希望。

    客户收到药品如释重负,激动地反复致谢。那一刻,记者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从早8点到晚9点,两名记者间歇骑“电驴”跑了60多公里,完成了16单。

    一天的外卖体验过后,记者想对这些努力打拼的外卖员说:“路上慢着点儿。”也想对消费者说一句:当我们收到外卖,请道一声“谢谢”“辛苦了”。

    □新华时评

    外卖跑的每一单,都是民生

    从饭馆后厨到顾客家门口,从街头骑手到处理消费纠纷的客服……当我们打开手机外卖App,地图上跑动的每一张订单,都承载着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目前全国日均外卖订单超过8000万单,这一数据背后的供应链涉及上亿人。从瞬时生成到送达签收完成,最多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包含着数不尽的民生故事。

    超大市场也是民生。

    目前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45亿人。经济规模超万亿的全球最大外卖市场,是由风雨无阻的上千万骑手大军跑出来的,是对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的形象注脚。

    行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在大城市出现一定程度饱和趋势同时,县域生活外卖订单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0%。在优化城市存量市场结构同时,向强劲增长的县域外卖市场“下沉”潜力巨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些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常感叹点外卖很方便,而这“方便”的背后,是发达互联网技术与超大规模市场的深度融合,是勤劳的生产者服务者与庞大的消费者的深度融合。我们要以敬畏之心感受每一份订单背后成长的韧性。

    如今,外卖市场还在成长。有专家预测,县域外卖市场是一个新增长点,有本地特色生产、乡土服务、当地消费特征,也是返乡创业就业好去处。

    外卖市场的成长壮大,需要各方面携手,从呵护每一份订单、每一名骑手、每一款卖品开始,让外卖不断温暖你我,推动大市场发展越来越好。(新华社)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