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何榕 通讯员 赵龙辉 陈伟杰
穿梭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凌晨便忙碌起来的早餐店老板、怀揣梦想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江南街道城市化进程加快,约有3万名外地人选择在这片热土创业就业,成为江南街道“新市民”。他们努力奋斗、追逐梦想,与城市同频共振,成为江南街道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面对为城市繁荣打拼的新就业群体和“新市民”,江南街道主动担当,用一件件“微实事”,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新”答卷。
温情守护
提供暖“新”服务
致敬拼搏的“你”。去年,江南街道全域6个新业态服务驿站统一挂牌“劳动者驿站”,并集中公示了各项服务内容。“这些劳动者驿站不仅为在这里拼搏的快递员、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了休憩场所,还结合实际需求提供了多项特色服务项目。”江南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酷暑期间,我们会送上解暑良品;员工生日时,我们会举办员工生日会……我们希望让每个劳动者驿站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劳动者休憩停靠的‘暖心港湾’。”
守护奔跑的“你”。江南街道在辖区内新设多个“暖新泊位”,精准对接新业态劳动者的停车需求。“守护奔跑的外卖小哥”这一行动在江南各小区物业间得到了热烈响应和接力,多个物业公司自发在本小区的显眼位置增设了外卖骑手专属泊位。小小的泊位,传递着社会对劳动者的关爱;微小的暖“新”之力,在江南街道全域汇聚成炬。
来自河南的“新市民”小李是一名外卖骑手。他告诉记者:“我刚来江南街道时,对这里的一切都不熟悉,心里挺没底的。但是,江南街道的劳动者驿站和‘暖新泊位’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驿站提供休息、喝水、充电等服务,还有专门的泊位让我们停车,真是暖心又便利。我觉得江南街道真的很关心我们‘新市民’,让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很有归属感。”
欢迎远道而来的“你”。江南街道新中、永明等多个社区组织了多场“新市民”欢迎会,仁美和建联社区则邀请“新市民”代表参加社区基层治理议事协商会,让“新市民”的诉求和想法落地有声。
多彩活动
打造暖“新”港湾
冬至大如年,汤圆寓团圆。“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我之前从没参加过这种活动。今天,我感受到了江南街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我彻底爱上了江海这片美丽又独特的土地!”“新市民”魏女士参加竹苑社区开展的冬至暖“新”体验活动后,感慨地说。
南圆北饺,一锅尽端。围炉而坐,寥寥食材,便能吃出团圆的味道。竹苑和蓬苑社区发挥老城区居民和“新市民”密集的资源优势,连接起“新市民”与烟火江南的情感纽带。
翰墨落对联,喧嚣方是年。在江南街道近期开展的“翰墨传‘新’,睦邻迎春”赠春联活动现场,多位书法老师现场挥毫泼墨,将美好的新年祝愿漾开成一副副春联。因为儿子工作来江南街道定居的陈伯,也加入到书写春联活动中。陈伯说:“我练书法几十年,看着书法老师们挥毫不停,自己自然也想过过手瘾,写上几笔。”
在一系列文化活动的推动下,新就业群体和“新市民”对江海区和江南街道有了更多的归属感。来自四川的“新市民”小张在江南街道开早餐店,他在参加社区冬至活动后感叹地说:“这次活动让‘新市民’有机会了解江海传统文化习俗,这让我们更好融入这方热土。”
归属感,除了来自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外,也与实实在在的暖“新”政策息息相关。近期,江南街道联合区政协历届委员联谊会在江海广场举办了一场新就业群体关爱活动,吸引了近60位在江海区各领域的新业态从业者代表参与。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耐心地向大家介绍江海区新出台的各项暖“新”政策。“咱干外卖送餐的,平时都是风里来雨里去,没想到政府还时刻惦记着咱们,不仅送了我们礼包,还出台了这么多暖心政策,心里别提多暖和了!”美团外卖小哥一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同行的心声。
与此同时,为了让“新市民”尽快融入社区,江南街道14个社区各显神通,制订了多项“江海一家”“新市民”融合计划,开展了众多精彩活动,吸引了众多“新市民”参与。
其中,仁美社区开展了“趣味英语”“新市民”亲子公益课堂,义教志愿者以游戏、故事、互动等多种趣味方式,通过“小手牵大手,来了都是好朋友”的切入模式,加强“新市民”亲子家庭与社区间的融合。桥南社区将这场“新市民”迎新活动融入社区乒乓球友谊赛中,为“新市民”提供一个了解江海、融入社区、结交朋友的机会。新中社区将老居民和“新市民”聚集到新中小公园,共同参与“红声润民心,共谱和谐曲”迎新活动……截至目前,江南街道各社区已举办各类针对“新市民”和新就业群体的关爱活动近30场,覆盖群众近2000人次。
新就业群体和“新市民”不仅是江南街道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更应是江南街道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江南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江南街道将继续探索更多更高效的暖“新”举措,致广大而尽精微,以更多“微实事”之举,与社会各界一同描绘一幅“美美与共”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