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向大会作《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我省人大主要工作和部署今年主要任务。
过去一年来,江门市人大紧紧围绕省人大常委会工作要求,在持续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方位用好建好静态基层单元、总结推广民生微实事立办制等方面作出了走在前列的江门人大贡献,以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市域样板,为全省人大工作注入了强劲的江门动能。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专题询问“百千万工程”实施成效
围绕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对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的跟踪监督,推动切实打通“百千万工程”实施中的堵点卡点。
2024年3月起,市人大常委会牵头组成调研组认真学习研究省、市“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以及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市政府以及市发展改革局等24个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各县(市、区)和部分镇(街)、村以及兄弟市开展实地调研,听取部分五级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等,全面了解我市推进“百千万工程”总体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
“适合基层乡镇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特别是针对农村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较少”“镇(街)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基层财政十分困难,‘三保’压力很大”“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下降、重大项目规模出现缩量的情况”“我市一方面大量存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另一方面又存在有项目无地用的情况,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我市是农业大市,但是产业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增收后劲不足,对农民增收带动不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速偏低”“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长效机制不健全、建设不均衡、标准不统一、产业发展关联性不强等问题”……
去年10月30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我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调研组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找准小切口,重点梳理出涉及金融供给、产业发展、用地保障等“百千万工程”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询问,让人大监督之询问,承载着满满的群众之心声。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将调研过程中查出的“病灶”、找出的“隐疾”,一吐为快、直击要害。金融、发改、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拿出目标、计划、举措应询答题。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对专题询问涉及的问题持续进行跟踪监督,推动政府各职能部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未得到解决的突出问题要求抓紧整改,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固化形成长效机制。
创新打造三级民生实事工作体系
围绕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报告提出总结推广“党组织领导、群众点题、代表建议、政府办理、人大监督”的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推动及时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成效更加鲜活可感。
2019年,江门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市县镇三级人大同步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2021年,为解决一些达不到民生实事项目票决标准,但又是群众身边必须要解决的“小急难”问题,江门人大创新开展“代表提、政府办、人大督”的民生“微实事”工作。
打开2024年江门民生“账本”,经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票决产生的市十件民生实事共31项工作任务已全部完成。对未能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的惠民小项目,我市持续开展“代表提、政府办、人大督”的民生“微实事”工作,2024年确定两批共33个民生“微实事”项目,充分用好推动政府设立的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在闭会期间对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作出有效补充。
岁末年初之际,恩平市大田镇人大把一台崭新的电动轮椅送到镇上一名与尿毒症对抗了12年的单亲妈妈家中,有效缓解了她因行动不便而面临的迫切困难,实现了她的“微心愿”。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启动“微心愿”代表建议工作,通过对代表履职过程中收集、提出的“微心愿”建议事项进行分类办理,帮助有需要的群众实现他们的微小愿望,把开展“微心愿”代表建议工作打造成为江门人大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又一特色品牌。
据统计,江门人大2024年共办理“微心愿”代表建议4件,实现人民群众“微心愿”近470个。至此,江门人大打造形成了由十件民生实事—民生“微实事”—“微心愿”代表建议组成的三级民生实事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促进为民办实事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此,《中国人大》《人民之声》杂志进行了深度报道。
线上线下相结合 密切联系群众
围绕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报告提出总结全省人大代表联络站密切联系群众的15个特色案例,推广联络站编码和“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随手拍”“议事会”等创新做法,延伸联络站发挥功能作用的空间,更好打造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窗”“连心桥”。
恩平市良西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正是15个特色案例之一。近年来,该联络站创新实施“代表+联络员+数据库+项目”建议办理模式,截至目前共收集项目建议161个,其中129个建议已被列入政府项目实施,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惠及群众2万多人;创新民生实事“八阶段工作法”,累计票决出19件民生实事项目,投入资金超1.5亿元,惠及群众超2.7万人。
近年来,江门人大根据省人大关于代表联络站“三化”建设标准,不断推动代表联络站合理布局、提档升级,全市共建成联络站615个,其中73个镇(街)都建有1个中心联络站,做到“一镇(街)一中心站”,目前全市84.9%的中心联络站搬到政府大院外低楼层建筑,平均面积达180平方米,实现“站”在人民之中,“联”在群众心里。
2024年,广东省人大全面启动“数字人大”平台建设,以数字化改革赋能人大代表履职。过去一年来,江门人大积极用好“数字人大”工作平台,形成完整、准确的代表档案,搭建网上代表联络站,为推动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
去年7月,台风将至,居住在江海区外海街道的市民李小姐担心小区树木过高过密会造成安全隐患,在得知“数字人大”平台可以反映问题时,她立即通过网上代表联络站表达诉求。随后,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外海街道工委安排专人跟进,政府相关部门共同行动。短短几天时间,树木被修剪整齐,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小区绿植也得到了优化。
作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县级代表工作域示范单位与网上代表联络站示范站,启用了18个网上代表联络站,通过“粤政易”“粤人大”“粤当家”等手机小程序,在代表工作系统中搭建起便捷高效的民意收集渠道和意见建议办理反馈机制,并创新性地将“数字人大”技术应用于提升立法效能方面,成功建立了网上基层立法联系点平台,定期发布法律法规立法意见征集公告、调查问卷等信息,充分利用基层立法联系点平台提供的条文拆分与数据分析功能,加速立法意见的汇总整理,显著提升立法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得到全国、省人大的充分肯定,并在省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 全力推动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省域样板”交流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