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月如
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最大的乐事就是尽情地吃和玩。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鲜有零食,我心心念念的,是过年才能吃到的香脆可口的爆谷饼。
以前每年春节临近,外婆总会为孙辈们制作她最拿手的爆谷饼。然而,这美味的背后,却藏着从春耕便开始的精心筹备。爆谷需用糯米谷,而江门地区的人们多以籼米为主食,所以每年外婆都会在稻田的一隅,特意种下几株糯米苗。待金秋时节,糯米谷成熟,外婆便将其晾晒得金黄灿烂,悉心收藏,专待春节时用来制作爆谷。
小寒过后,外婆便开始为制作爆谷饼而忙碌。她先是精选一根细长的竹子,细心削成数十条细长均匀的竹篾,再用布条与铁丝细细捆扎,制成一把精巧的竹篾扫帚。同时,她将藏在阁楼深处的簸箕,以及那个烤饼专用的“老古董”——木制焙饼柜,一一取出,细心清洗,晾干备用。
到了大寒时节,外婆一早唤醒我和表姐,一起制作爆谷饼。外婆先将大铁锅置于灶台上,表姐负责点燃禾草,而我则忙着添柴加草。随着禾草的熊熊燃烧,铁锅逐渐升温,肉眼可见丝丝蓝烟袅袅升起之时,外婆就会大喊一声:“变魔术啦!”随后,她一手将糯米谷倾泻而下,一手挥动竹篾扫帚,在锅中翻飞起舞。我和表姐既兴奋又期待地看着金黄的谷粒在炽热的铁锅中翩翩起舞,又随着竹篾扫帚由里到外、由上而下地翻滚。伴随着“砰砰砰”的欢快声响,糯米谷仿佛获得了新生,在跳跃中化作朵朵洁白的爆谷,有些调皮的爆谷更是趁机向锅边逃窜,我和表姐一边兴奋地尖叫,一边争先恐后地拾起灶边的爆谷,直接塞进嘴里,抢先品尝这难得的美味。尽管刚爆出的爆谷只有淡淡的香甜,却足以让我们心满意足。
待所有糯米谷皆膨胀爆裂,外婆便用竹篾扫帚轻轻一扫,将谷壳与爆谷一并扫入竹制镂空的簸箕中,双手轻轻左右来回抖几下,谷壳便如雪花般纷纷飘落,留下白花花、香气扑鼻的爆谷。
接下来,就要制作爆谷饼所需的花生碎、糖浆和猪油了。外婆将炒好的花生倒在布上,平铺于饭桌,双手紧握横放的空酒瓶,如擀面般来回碾压,花生仁瞬间化为细腻的碎粒。随后,她将煮好的糖浆、猪油以及爆谷、花生碎汇聚一堂,细细搅拌成香甜的爆谷混合物,再取适量填入木制的圆形饼格子中,用力压实,轻敲之下,随着“得得得”三声清脆的声响,一个圆润饱满的爆谷饼便应声而落。
最后,便是将爆谷饼送入焙饼木柜中“焙干”了。这焙饼木柜上半身是一层层长而窄的抽屉,下半身为4根坚实的木柱,木柱间横向挂着一铁皮,专为放置木炭而设。外婆将爆谷饼整齐地排列在层层抽屉中,又在铁皮上放满烧得通红的木炭。随着热浪滚滚而上,抽屉周边顿时香气四溢,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暖意。此时,我和表姐忙着用舌头舔舐那些装糖浆、花生碎仁的器皿,甚至木饼格子都被我们舔得干干净净。外婆见状,总是笑眯眯地说:“两只小老鼠真忙呀,都舔干净了就不用清洗啦!”在一阵欢声笑语中,爆谷饼终于焙好了,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三尺。
除夕早上,外婆将这些美味的爆谷饼分装成数十袋,带着我和表姐一同给亲戚和邻居们送去。路上,外婆总会语重心长地说:“远亲不如近邻,要好好相处,互相帮助,这样大家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我和表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边吃边跟着外婆一起,一家家、一户户地送去爆谷饼。待到回程时,外婆的怀里装满了大家回赠的爆谷饼和其他米饼,而我和表姐的口袋里则塞满了过年糖果和压岁钱,此刻新年的快乐如同奔流的潮水充盈了我们幼小的心田。
春节制作爆谷饼的传统习俗,不仅承载着人们最纯朴的亲情和邻里间的温情,还装载了人们对过往的感恩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时至今日,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在春节里能品尝到一口酥脆的爆谷饼,那份浓郁的年味、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以及温情脉脉的人情味,便会瞬间在我心间荡漾开来,那些和外婆一起制作爆谷饼的场景,又会鲜活地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