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举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吃完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年的脚步就近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
腊月里,“除尘”是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尘”与“陈”谐音,清扫尘垢,也意味着把往日的晦气清扫出门,迎接新气象。“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屋里屋外忙个不停。我们一家人合力把桌椅、书柜等搬到屋外。父亲戴上宽檐大草帽,拿了一根绑上扫帚的竹竿,把屋顶、墙角的蛛网一一扫落;母亲则换上一身粗布衣服,拿一块大棉布,提着水桶,把家具里里外外擦洗干净,等到家具晾晒好再搬回屋内;我们也没有闲着,拿着小抹布,仔细擦拭一些小物件,从窗户缝隙到木门的边边角角,每一处都不放过。经“除尘”后的屋子,比之前光亮了许多,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屋子里充满了清新的气息。
年关将近,村里的老先生按照往年惯例,带着笔墨挨家挨户上门写对联。大木桌摆出来,铺开大红的宣纸,蘸饱墨汁,挥毫泼墨,墨香瞬间在空气中飘散开来。老先生思维敏捷,笔锋刚劲,笔走龙蛇间,一副副对仗工整、寓意美好的春联就写成了。老先生会根据屋主的个人需求编写对联,总能让人欣喜不已,比如给这家写的是“金蛇披彩新春到,喜鹊登梅幸福来”,给那家写的则是“龙腾盛世瑞福泽天下,蛇舞神州荣春满人间”。
小年这天,要用糖果拜祭灶王爷。相传,灶王爷吃了甜滋滋的糖,就会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来年平安顺遂。母亲早早地在灶台上摆上麦芽糖、糖瓜等供品,带着我们兄妹站在灶台前虔诚地给灶王爷作揖。母亲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随后,父亲拿了火柴,点燃灶神像,火焰升腾,青烟袅袅,一家人静静地看着灶王爷“升天”,满心满眼都是对来年的美好期盼。
临近除夕,整个村子的炊烟里都弥漫着蒸年糕的清香。“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是乡下主妇们最拿手的自制年货。红枣是自家枣树上结的,豆沙也是自家熬制的。母亲把红枣去核切碎,混合着豆沙拌入糯米粉中。父亲把加入配料后的糯米粉倒入面盆,加入温水,用力揉搓。揉好的面团放入蒸笼,灶里添柴,不一会儿,香甜的味道便飘散开来。除了做年糕,母亲还会炸油角、煎堆等各种面食,油锅里,油花嗞嗞作响,金黄的油角、煎堆在锅里翻滚,清香诱人。
岁末将至,一到夜晚,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火堆暖暖,一家人围坐,父亲悠闲地喝着茶,跟母亲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来年的计划;母亲一边应和,一边就着火堆的微光打鞋底;我们兄妹总是闲不住,拿来红薯和糍粑,放在火堆边上烤,一时间,屋里清香四溢。
腊八过后,整个村子里都充满了温情与欢欣,人们用勤劳的双手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儿。这年味中,有团聚的喜悦,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有传承千年的民俗风情。无论相隔多远,只要闻到腊八粥的香气,望见那满眼的中国红,心底就涌起归乡的热流,奔赴一场名叫“年”的温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