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有”向“优”
不断开创健康新会建设新局面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2025 年 1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会区卫生健康局:
从“有”向“优”
不断开创健康新会建设新局面


2024年以来,新会区高度重视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加强急救知识普及推广。
市民群众在新会区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上体验中医特色护理。
新会区大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新会区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获2024年度广东省“胸痛中心质控先进单位”称号。

    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

    2024年,新会区卫健系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加速从“有”向“优”破题,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为新会区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健康支撑。

    获评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连续12年获评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优秀县区;新增4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创建比例达到90%,排名全市第一,获得全国通报表扬……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高分“答卷”!一项项奖项和排名、一次次暖心服务,都是新会区扎实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的生动体现。

    展望2025年,新会区卫生健康局将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为群众的健康福祉谱写崭新篇章,不断开创健康新会建设新局面的探索实践和未来展望。

    文/图 简家琳

    A 党建引领

    护航卫健事业发展

    近年来,新会区卫生健康局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工作思路,不断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用新理念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量变成果转化为质变效果。

    2024年,新会区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推动党建工作与卫生健康工作深度融合。目前高质量医疗已覆盖全区11个镇(街)、32个居委会、189条行政村,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助推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全面提升,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和健康获得感。

    强基固本为本,稳固基层基础工作之石。新会区卫生健康局推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地落实,目前全区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完成党组织书记、院长分设。举办“党旗领航 健康赋能”党建特色项目展演,着力以党建品牌的示范导向和激励带动作用促进党建与医疗业务深度融合。以区卫生健康局机关党委党校为载体,抓好系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据统计,2024年围绕党性教育、作风建设、能力提升、政策宣贯等方面组织专题培训共84场,超过5600人次接受培训。

    正风肃纪为尺,塑造良好政治生态之形。坚持利剑高悬,按时高质量完成省委巡视和区委巡察整改工作,切实把落实整改作为改进作风、推动工作、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坚持零容忍推进医疗卫生反腐败斗争,持续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高质量开展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党纪学习教育,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B 便民惠民

    书写基层医疗新篇

    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就医、有效治病,是广大群众内心的深切期盼。

    “现在看病真的太便利了!我在乡镇卫生院做了心电图检查后,到区里的大医院找专家诊断,不需要再次检查,省下了一笔检查费用,还节约了看诊时间。”去年12月,在新会区医共体中医院总院,年过六旬的李大爷体验到了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便利,连声夸赞。

    为有效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2024年,区卫生健康局全面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优先将通过国家级或省级质量评价、稳定性好、质量可控的检查检验项目纳入互认项目。“实现跨区域、跨机构间检查检验信息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提高诊疗效率,改善就医体验,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新会区人民医院、新会区中医院、新会区妇幼保健院、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司前人民医院等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全部接入广东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部分检查检验结果在医疗机构间互通,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

    除此之外,新会区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医共体财务管理中心高水平运行,医共体总院分别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病理中心等资源共享中心,建立检查结果互认控制标准和质控体系,医共体内基本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025年,新会区将续写基层医疗新篇章,坚持均衡扩容,按照三级甲等评审标准提升新会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推进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创建省级创伤中心,推动医共体分院有序推进胸痛单元、卒中单元建设;全面促进司前、双水、古井、崖门等镇卫生院区域医疗次中心的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康复科建设;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运营管理,健全体系建设,构建整合化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内控管理,严把选人用人关。

    C 强医赋能

    夯实医疗服务基础

    让百姓切实获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实惠,是新会区积极探索医改难题、夯实医疗服务基础的动力。

    2024年,新会区把推进健康新会建设摆在优先地位,积极制定方案措施,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医药体制改革动力不断提升。

    深化制定新会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阳光采购要求,全面实施医药采购新模式,目前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已有460多个项目采用新模式开展采购工作;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强化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职能。

    与此同时,新会区卫生健康管理平台顺利通过验收,初步构建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维度的数据资源体系,实现全区19家公立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数据的互联互通,二级及以上医院100%联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省检查检验互认共享平台,19家医疗机构可通过省远程医疗平台提供远程医疗服务,24家医疗机构已实现省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新会区不断推进医疗资源扩容均衡,区级医院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基层服务网底持续筑牢。

    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在2023年全国胸痛中心质控考核中取得全省第16名、全市首名的好成绩,并成功通过省级三级创伤中心和三级医院卒中中心评审;区中医院康复中心正式挂牌运作,医养结合成果转化基础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区妇幼保健院确定为第二批省级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推动打造全生命周期体检中心;制定《新会区提升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实施方案》,全区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18个临床科室荣获“江门市基层特色专科”称号;司前人民医院凤山湖门诊部开业运营,沙堆镇独联村卫生站、罗坑镇牛湾村卫生站创建成示范性村卫生站,积极实施百名医师进村站和村医培训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卫健系统把更好的人才、技术、管理、机制引向基层,持续筑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舒适、安全、便利的就医环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D 守正创新

    焕发中医药新活力

    “这中医药文化夜市,好玩又养生,让我对传统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年11月,新会区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在新会万达广场举行,为夜经济发展增添独特的杏林药香,16岁的高中生小轩和朋友们在夜市中流连,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年轻人组团艾灸、DIY中草药香囊、“五排”刮痧、品膏方、饮凉茶……新会区各医疗机构纷纷“出摊”,向市民群众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养生健康知识,提供中医理疗体验。为期三天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吸引来现场体验中医适宜技术的群众超3000人。这是新会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

    如今,在新会,中医药文化日益融入大众生活,葵乡“老中医”焕发新活力。

    “在中医药文化夜市举办后,到我们医院中医护理门诊做理疗的人数明显增多,其中有不少年轻人。”新会区中医院护理部主任曾燕玲告诉记者。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了解中医健康理念,这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契机。

    据介绍,目前,新会区中医院中医护理门诊开展了平衡火罐、虎符铜砭刮痧、温通刮痧、红炉拔筋疗法等50多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具有25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100多项中医食疗方。近年来,该门诊年均为1万余人次群众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服务,拥有大批“忠实粉”。

    除了备受欢迎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中医药文化产品的创新,也是新会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经路径。

    去年5月以来,新会区中医院新推出了安神助眠膏、降尿酸膏、秋梨润肺膏、益气活血膏等共22种自制膏方。这些膏方经专科医生团队研发,运用中医整体观念,通过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和培补五脏等,起到补虚扶弱、纠正亚健康状态、防病治病的作用。

    “膏方服用方便,早晚各一勺冲水服用即可,适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新会区中医院中药房副主任中药师林朝龙介绍,作为一种中医药传统剂型,膏方在漫长的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以便利、营养、健康的全新形象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冬季进补、养生保健的首选,自推出产品以来,受到市民群众好评无数。

    这样的探索令人欣喜,新的一年,新会区卫生健康局将全面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区中医院护理学科、内分泌科建设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加强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和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区中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及大鳌卫生院特色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探索共享中药房运作机制。

    E 真诚关爱

    加强精神卫生建设

    “大娘,最近精神状态怎么样?睡得好吗?”去年10月,在新会区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活动上,医护人员为市民群众提供精神心理义诊服务,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

    “出诊的医生很专业,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还会向来往的市民发放心理健康相关宣传手册。”现场有市民直言,能够通过义诊活动,感受到新会区的精神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之大。

    精神卫生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近年来,新会区高度重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平安新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会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贯彻执行“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方针,区卫生健康局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紧密结合实际,精准施策,救治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为辖区精神障碍患者点亮“康复明灯”。

    去年7月,在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推进会上,新会区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优秀县区”,为全省唯一连续12年获此荣誉的县(区)。

    同时,针对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的情况,新会区卫生健康局依托区公立精神病专科医院——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为学校提供专业心理指导服务,切实保障学校师生身心健康。

    2024年10月8日至10日,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师走进新会第一中学、会城河南初级中学等7家中学,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健康讲座,从生理、情绪和思维等多个角度,为师生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不同精神障碍的特征,并提供简易的自我评估方法,帮助大家初步了解自身精神健康状况。还向学生们科普了一套“自我关爱指南”,包括呼吸放松法、躯体肌肉放松法等,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群众健康需求为依托,加大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关爱和帮扶力度,不断完善服务模式,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为群众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为建设平安新会、幸福新会贡献力量。”新会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

    F “医”路同行

    聚焦“一老一小”需求

    医疗卫生是民生之需,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会区卫生健康局多点发力,从改善医疗服务入手,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去年10月,新会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新会区爱老护老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会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新会区养老中心现有的医养结合资源优势,整合多个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为全区长者提供生活照料、膳食供应、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

    近年来,新会区充分发挥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医养结合模式,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持续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老年人健康管理,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早期筛查、干预和分类指导,确保老有所养、养有所医。2024年,新会区被正式命名为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这背后,是新会区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高质量托老养老服务的决心。

    积极落实生育支持措施,为0—3岁幼儿提供全链条服务;现有托育机构35家,可提供托位3299个;已有62家幼儿园申请开设托班,可提供托位228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6.12个……这是新会区回应人民群众所急所盼、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的暖心之举。

    同时,新会不断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有序推进适龄妇女“两癌”筛查、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适龄儿童早期发育免费筛查和评定等民生实事,全区适龄儿童各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超过95%。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以来,新会区高度重视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新增了21台AED并全部安装配置到体育中心、景区、学校等重点场所;加强急救知识普及推广,举办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五进”培训128场,普及人数58466人。

    下一步,新会区卫生健康局将紧密围绕“一老一小”健康服务需求,坚持优化服务,全面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提升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水平,逐步将区中医院葵湖院区完善成集医养结合、老年病防治、中医康养等功能一体化的康复中心。加强托育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会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多渠道增加新会托位供给。推动“出生一件事”集成化办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业务办理流程。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新会区卫生健康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聚焦省、市、区工作要求,擎旗奋进、赓续奋斗,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强公共卫生体系,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提供更高水平的健康保障,以崭新的姿态和向上的风貌谱写健康新会新篇章。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