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经常性工作,是政协发挥协商民主作用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党委政府听取民声民意、科学民主决策、推动改进工作。2024年,新会区政协共收到提案115件,立案106件,52家承办单位共同办理,于当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提案办理工作。
过去一年,新会区政协健全以提案为抓手的民主协商工作机制,聚焦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提案督办工作。承办单位落实办理责任、深化办理协商,切实提升提案办理质效。不少意见建议被转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高效施政的具体举措。“好提案”取得了“真实效”,为推动新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图 冯瑶君 叶田 武有
抢抓“大桥经济”发展机遇 深化与深圳等先进地区对接合作
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以及深江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新会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受益者之一。建议建设对接港澳以及横琴、前海、南沙等地区的工业载体,承接先进地区外溢的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提案者:致公党新会区总支部委员会
新会区坚持以港澳融合、深江合作为牵引,紧扣“深圳所需,新会所能”,全力对接珠江口“东来西往”发展要素,规划形成“四纵四横”高快速干线公路网络布局,将深中通道通车优势延伸至产业园区,持续推进深江经济合作区5万吨公共码头前期工作,“新会—盐田组合港”开通驳船航线,深圳机场江门候机楼投入使用,外联内畅有新提升。2024年,新会区举全区之力高质量打造三大“万亩千亿”园区,新会智造产业园落户项目28个,有规上工业企业20家。深江科技新城涵盖轨道交通产业园、江睦新能源双碳产业园,落户项目22个,有规上工业企业13家。银湖湾滨海新区控制区涵盖“一心三园”,落户项目230个,有规上工业企业102家。成立“区+镇+园区”招商引资大联盟,建立全员全产业链招商机制,健全重点产业“链长制”,招商实现量质齐升,科创工作实现新突破。目前,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4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增至161家。
■主办单位:新会区发展和改革局
发展滨海特色新业态 打造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崖门渔港建成于1983年,是江门市唯一的国家一级渔港。建议争取上级尽快出台管理办法,强化政策性引导,发挥崖门渔港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全面激活“海洋经济”,谋深做透“水文章”,助力崖门镇打造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提案者:新会区政协提案和联络委员会
新会区发挥崖门渔港作为江门接受港澳经济圈辐射的第一腹地和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区位优势,高起点谋划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落实5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推动渔港疏浚、智慧渔港、道路升级改造、宜居环境提升及渔船泊位升级。申请增发国债资金6080万元,推进崖门渔港连接滨海新区路堤一体化。引入崖门船业、赛尔威游艇等大型船舶修造企业,渔船总吨位超2.2万吨,涵围养殖面积1333.33公顷(2万亩)。以创建国家3A级景区为目标,先后引进古兜控股、碧海银湖、崖门国际游艇会小帆船酒店、蓝海心途游艇观光、御海酒店、百马御景酒店、崖门渔港综合体等三产项目,崖门渔港的产业资源不断集聚。江中珠游艇会已在银洲湖水域规划建设游艇会供省内游艇停泊,崖门国际游艇会小帆船酒店即将建成,将有力促进文旅产业和服务业发展。
■主办单位:新会区农业农村局
加强园镇融合 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发展迅猛,项目招大引强、产业集聚成势,三大“万亩千亿”平台雏形显现。建议加快规划布局衔接,加强园镇产业规划统筹,提升园镇产城融合发展能级,提高公共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增强园区竞争实力。
■提案者:新会区工商联、区政协经济和资源环境委员会
新会区积极抢抓新机遇,以北部新会智造产业园、中部深江科技新城、南部银湖湾滨海新区为战略支点,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稳步提升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发展质效。省道S384大圣线建成通车。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跨线桥串联司前镇前锋工业园、高速出入口和圩镇。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整合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财富电镀基地、威立雅PCB园区等区域。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落地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带动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新会实验小学附属小学和新会区人民医院—司前人民医院凤山湖门诊部先后进驻园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所在地——古井镇官冲村预计投入近2000万元打造中心公园和开展“一河两岸”改造工程,以村企、园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促进园镇融合。各镇级产业园区,如司前镇前锋工业园、罗坑镇子营山龙珠食品工业园、三江镇银洲湾科创产业园加快转型升级,正成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主办单位: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区工业园区)联合管委会
加强青年交流 优化提升“港澳融合”工程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作为对接港澳桥头堡的新会区肩负着深化与港澳合作、促进青年交流的重要使命。建议进一步拓宽新会、香港、澳门青年交流渠道,推动三地青年人才培养和实习就业创业的双向发力,全面提升“港澳融合”工程的质效。
■提案者:新会区政协香港联络组、澳门联络组
新会区全面开启“同心圆”乡情文化交流基地创建,打造五大系列21个乡情文化交流基地、35个“同心圆”工作阵地。抓住“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港珠澳大桥开通旅游试运营”的契机,开展“侨乡研学营”、青少年国情乡情交流团、澳门博士研学游等活动。通过“创业中心+青年组织+专业团队”的方式,为港澳青年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扬航电商科技产业园成为首批江门“侨梦苑”港澳台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之一。引入澳门爱国教育青年协会广东办事处,与澳门城市大学共建全市首个港澳高校人才供给基地。紧抓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通车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深江铁路、珠肇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与澳门新会同乡会、侨港新会商会达成合作,成为全国首个在港澳设置“跨境通办政务服专区”的县区。
■主办单位:新会区委统战部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推动实现富民兴村
新会区以省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总结古井岭北村、司前田边村等村的“村组联营”合作经验模式,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取得非常好的成效。建议进一步加强村级产业规划统筹,统筹谋划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定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提案者:新会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新会区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工作部署,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农村集体经济规模逐渐壮大,探索出具有新会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径,形成新会陈皮、南美白对虾、小冈香、红木家具等农村区域性特色产业,成功培育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强镇大鳌镇、物业经济典型村会城街道奇榜村,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陈皮全产业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大建设模式”“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和“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荣誉。其中,会城街道奇榜村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对村组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公司化管理运营,以物业经济为主导,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长,成为省级“农村经济发展先进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6000万元,2024年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古井镇岭北村集体建设用地实行村组联合经营,村组按7:3比例分配收益,成功探索出新型村组联合发展模式。沙堆镇独联村与企业合作,利用闲置资源建设“富民工坊”,拓宽了村集体与村民增收的路径。
■主办单位:新会区农业农村局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加强基层治理智慧化建设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进一步打破基层治理瓶颈,建议运用大数据将治理链条延伸至社会风险治理领域,分析、预判基层治理中的潜在风险,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基层治理智慧社区。
■提案者:民建新会区委会
新会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成为我市首个获广东省颁授“平安鼎”的县(市、区)。2024年,新会区运用大数据为群众提供各类便民公共服务,将治理链条延伸至社会风险治理领域。以服务“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建成新会区“百千万工程”精细化管理平台,推动经济运行指标汇聚展示、分析研判信息化水平上新台阶。以“人、地、物、事、组织”五大要素情报导控,研判分析、分级分类评估,有力保障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利用路灯在城市布局中的位置优势和供电接电优势,与通信数字企业开展全方位资源共享合作,解决无线信号覆盖问题。11个镇(街)、各个工业园区及超200个村(社区)共配置政务服务自助终端250台,提供政务民生服务280多项,涉及30个部门。全区144个物业住宅小区中,75个物业住宅小区安装车牌识别系统,26个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全区2864辆重型货车100%安装使用右侧盲区监测设备,事故率同比下降50%。
■主办单位:新会区委政法委
聚焦城市品质提升 优化老城区学校周边环境
老城区往往是早期学校的集中地。随着城市中心区转移,老城区的发展步伐日益放缓,周边环境变差。其中,排水不畅水浸街、学校门前交通堵塞等问题,影响学生上学放学安全。建议疏堵结合,缓解学校周边的停车难问题,系统完善安全设施,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出行安全。
■提案者: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提案和联络委员会、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
新会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组织人员到城区多所中小学校现场调研,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校一方案”,以“绣花”功夫在河南中学、南宁小学、红卫小学等路段打造了5条“最美上学路”,彻底解决水浸街、车多路堵等问题,实现上学“路不积水、路更安全”。疏通整治河南中学校园门前巷内排水系统,路面整体升级改造为平整易行、雨天不积水的沥青道路,部分路面施画黄格限停标识,规范汽车停放秩序。南宁小学及南宁幼儿园门前按照海绵城市要求新增人行道,在南宁小学后门的家长等候区增设座椅,既有效消除上下学时的安全隐患,又方便车辆往来。按照“微改+友好+公益”理念,将红卫小学校门前的公共空间升级为小公园,包括儿童活动区、学生放学等候区和居民晨晚练活动点。
■主办单位:新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突出“侨”“红”文化特色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新会区“侨”“红”文化资源丰富,加强“侨”“红”文化建设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纵观新会区,各镇的“侨”“红”资源处于“独立”的状态,各镇之间“侨”“红”资源互不相关。建议发掘、整合区内“侨”“红”文化资源,推动形成共同开发、共同发展的局面。
■提案者:致公党新会区总支部委员会、罗坑镇联络组
新会区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多维度挖掘本地丰富的华侨文化和红色文化,大力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成功打造“一镇一侨村”和“同心圆”乡情文化交流基地。2024年,新会区政协持续深化“党派+”履职调研,引导致公党新会区总支部委员会联合罗坑镇政协联络组和市、区两级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对2023年重点提案《突出“侨”“红”文化特色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联合开展提案办理“回头看”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报告《关于发挥侨红资源优势,推动罗坑乡村振兴的建议》获区政府采纳转化,助力罗坑镇下沙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为新会区首宗成功入市摘牌的地块(面积1875.78平方米,成交价款570467元),用于建设“林锵云与广东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及林锵云主题教育宣传配套工程。这是新会区盘活利用存量土地资源、集体资源,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有效拓展产业空间,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动力的成功案例和生动实践。
■主办单位:新会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