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除夕当天(1月28日),东成镇牛皮塘村留守儿童小琪(化名)举着刚获得的“湾区好苗”三等奖学金证书,通过视频向远在美国的母亲报喜:“妈妈,老师说我进步最大!”屏幕另一端,看着女儿从“顽皮娃”变为学校的文明标兵,小琪的母亲乐不可支。
小琪的转变离不开牛皮塘村青少年学堂的帮助。自2023年创办以来,该学堂40名在册学生中,13人获评“三好学生”“进步生”等荣誉,小琪更连续两次登上奖学金榜单。数据背后,是牛皮塘村“两委”直面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有效实践。
江门日报记者 周晓营 谭锦波
常态化办学
弥补亲情缺失
作为典型的侨村,牛皮塘村238户家庭中,超六成家庭的父母长期在海外务工,留守儿童隔代养育问题突出。2023年,牛皮塘村“两委”依托侨胞捐建的文化楼,以“村委主导+教师值班+华侨支持”的模式,创立青少年学堂。2024年开展教学活动228次、家访462次,累计培训超3000人次,用常态化陪伴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
“孩子的改变看得见、摸得着。”牛皮塘村青少年学堂值班老师卢嘉怡感慨道。这位来自蓬江区的教师为兼顾学堂40名学生与自家襁褓中的婴儿,常带着作业到村里批改。
在她的帮助下,小琪从“数学困难户”跃居班级前列,更因行为习惯改变多次获校方表扬。家访时发现小琪喜爱绘画后,卢嘉怡还特意联系东成镇文化站提供美术辅导服务。
牛皮塘村青少年学堂学生的父母虽远在海外,但每季度都通过学堂组织的视频连线参与“云家长会”,家中长辈也在老师的动员下,坚持每日送孙子孙女到学堂学习。这种“跨洋共育”模式得到了留守儿童父母的认可,有3名华侨主动提出捐资,用于完善教学设施。
分类施教
增强学子归属感
牛皮塘村青少年学堂的成功,源于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痛点的精准把握。时间适配,村中学子每日放学后,由牛皮塘村青少年学堂值班教师组织开展2小时课业辅导,解决隔代监护无力辅导难题;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水平差异,学堂分设基础巩固班、特长提升班,对学子进行分类辅导;情感补位,值班老师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在儿童节、春节等节日组织开展集体联欢活动,增强孩子们对学堂的归属感。
“以前总觉得爸妈不要我了,现在学堂就是我的家。”小琪在作文中写道。她的故事经过家长的口口相传,带动12户观望家庭主动申请入学牛皮塘村青少年学堂,还有村民自发为学堂捐赠图书、教具。
今年,牛皮塘村计划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学堂奖学金管理办法》,增设“侨乡文化传承”特色课程,不仅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更培育有乡土情怀的学生,让更多留守儿童拥有精彩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