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时候不亦乐乎,写字的时候就头疼”“孩子一边哭一边问‘我今天能做完吗’”……开学在即,不少家长在朋友圈发布了孩子眉头紧锁、伏案赶作业的图片和动态。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开学焦虑”,从“假期模式”平稳过渡到“学习模式”?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心理教师王晓君和江海区实验小学心理教师徐静为大家支招。
文/罗双双
渐进式调整 激活“心”动力
两位老师表示,学生返校后一周内,会普遍存在“开学综合征”的表现。“开学综合征”是学生因假期与开学节奏切换引发的短期不适,典型表现包括情绪起伏大、学习动力不足、人际交往困难等,部分学生因情绪波动还可能会出现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通常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表现。
“不同年级段的孩子会有不同表现。比如,一二年级的孩子早晨上学哭闹明显,特别依赖某件安抚物;三四年级的孩子出现学习倦怠,文具损坏率上升的情况;五六年级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注意力涣散,作息紊乱的情况。”徐静表示,开学第3周往往是心理问题暴露高峰期,建议教师要留意学生作业本边缘涂鸦内容,家长多留心孩子整理书包时的表情变化。“对于适应困难的学生,可采用渐进式调整法,给予孩子身体和心理缓冲和适应的时间。”
作为心理老师,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心”开始新学期?两位老师各有妙招。徐静计划在课室布置“心情留言墙”,设置“悄悄话树洞”,与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开展“蛇年心蜕变,拥抱新成长”活动,引导学生将本学期目标分解为可点亮的“新皮肤”,帮助学生激活“心”动力。王晓君计划开设心理健康课,教授学生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技巧,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建立新学期目标。“同时,我们会开展全校性心理测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与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形成观察闭环,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王晓君说。
家校联动 注入“心”能量
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缓解“开学焦虑”?两位老师表示,家校联动形成合力是关键。
家长方面,应加强对孩子的情感陪伴。理解孩子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度施压,多倾听和鼓励,帮助孩子表达感受。逐步调整孩子的作息,确保睡眠充足,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少家庭娱乐活动,打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与孩子讨论新学期的目标和计划时,不需要过分强调上学期的考试成绩,可以建立小目标,增强他们的信心。
学校方面,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开学初期应避免安排过多学习任务,逐步增加难度,给予学生适应时间。通过组织轻松的班级活动,加强集体活动,帮助学生重建社交关系,增强归属感。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共同制订应对策略,形成合力,科学应对,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