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夯基中奋进、在奋进中赶超、在赶超中突破,干出业绩、拼出辉煌!
2月10日召开的中共开平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将2025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年”,引导各级、各部门抓基层、强基础、促发展、利长远,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开平实践的新篇章。
文/严建广
抓基层、强基础,近年来开平一直在践行。从2022年确定为“企业服务年”,到2023年确定为“狠抓落实年”、2024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年”,再到2025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年”,开平市委确定的每一年主题虽然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企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础和活力所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才能找到服务的着力点、落脚点,在服务中找到难题、痛点,通过改革攻坚来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2022年以来,以县镇两级行政区品牌建设为切入口,开平市着力构建地方产业品牌营运体系、优品生产体系和匠人支撑体系。截至去年底,两级行政区品牌建设已带动优品产业集群及相关企业投资项目共129个,投资额近70亿元,带动开平全市35家相关企业实现升规入统。随着行政区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开平市依托品牌效应,充分发挥人文特色和资源优势,激发乡村资源潜能、凝聚干群力量、促进要素回流乡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良性循环……行政区品牌建设是开平市通过抓基层、强基础,着力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的缩影。
近年来,开平全市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这些都是开平市加快发展的重大利好和机遇。但是,正如全会报告所言,开平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发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基层力量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不少基础工作未做扎实,存在诸多短板和弱项。
全会报告提出,从长远来看,目前开平市仍处在筑底回稳、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越是爬坡过坎,越要久久为功、蹄疾步稳;越是滚石上山,越要强基固本、步步为营。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坚持问题导向,经过深刻反思,开平市委将2025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年”。
抓基层、强基础,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平台基础、优化营商环境、广聚天下英才、提升基层治理等是开平的着力点、落脚点。
强化产业支持,开平市将加快水暖卫浴共性工厂建设等,以“链式改造”推动水暖卫浴、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升级;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谋划布局低空经济、氢能源及装备等未来前景广阔的产业。依托赤坎华侨古镇,探索建设具有侨乡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和赤坎华侨古镇“双引擎”,积极构建并壮大“5+3+N”产业体系。
夯实平台基础,开平市将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设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开平片区,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国际卫浴创新基地(含共性工厂)、氢能装备制造基地、现代特色食品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谋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试飞基地和起降点。扎实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集聚人口、做旺县城、促进消费,提升县城服务业承载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开平市将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市场准入、标准体系等基础制度规则,加快推出一批惠企利民新举措。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坚持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
广聚天下英才,开平市将用好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构建面向全球开放合作的国际科研平台。构建海内外引才网络,精准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做好新时代“侨”文章,擦亮开平市“侨才荟”人才服务品牌,吸引更多港澳青年人才和华侨华人新生代到开平创新创业就业。
提升基层治理,开平市将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挥党员“能人”示范引领作用,吸引资金、人才、项目流入乡村。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发挥妇联、团委、工会等群团组织,商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搭建服务平台,凝聚各方合力,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发动社会力量。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落到实处。
抓基层、强基础是实现开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信,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基层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平市一定能在区域发展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