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记者走访长沙街道,探访其探索富民强村新路径。该街道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出四大发展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引导,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提升”。据统计,2024年,该街道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8039万元,15个行政村平均收入超530万元,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多元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升级村级工业园
激活发展新动能
长沙街道西溪村106666.7平方米(160亩)老旧工业园的蝶变,是长沙街道“腾笼换鸟”的缩影。长沙街道全面梳理低效用地、淘汰“散乱污”企业,整合出连片优质空间,引进江门俊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门市集力计量设备有限公司等5个总投资超4亿元的高端制造项目,建设新材料研发与生产、数字式汽车衡生产线等,工业园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同时,该街道创新设立“企业服务专员”机制,解决企业用电、用工等难题,并安排“企业服务专员”,深入企业一线,实地了解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切实做到服务“点对点”、助企“实打实”。此外,“企业服务专员”将招聘信息送到村民手中,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村民就近就业稳增收。
升级改造后,西溪村级工业园区租金收入增长近10倍,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00万元跃升至500万元,村民年人均分红从500元增至2500元。
工业园升级不仅富了集体,更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据了解,目前,西溪村级工业园区已提供1500余个就业岗位,形成产业集聚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特色街区聚人气
三产融合显活力
走进长沙街道幕村村,昔日的闲置厂房与杂乱民房已变身工业区和饮食街。据悉,长沙街道精准施策,推动幕村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集体经济资产保值增值,激发消费活力。
长沙街道投入2300万元,用于完善幕村村路网、扩建厂房、规划建设停车位等,划分出工业制造、“饮食一条街”两大功能区。目前,“饮食一条街”已吸引135家餐饮店进驻,提供超200多个岗位,带动2300余人就业。
通过出租厂房、商铺和场地,如今,幕村村集体固定资产盘活规模达4800万元,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0万元,稳居长沙街道各村首位。“村里商铺的租金比五年前翻了两番,连周边村民种的蔬菜都成了抢手货。”在“饮食一条街”经营餐饮店的李先生表示。
合作开发留成地
城乡融合促共富
日前,长沙街道爱民村村民陈伯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后,我既有租金收入,又能到村办企业打工,年收入多了3万多元。”他心里乐开了花。
针对城郊土地零散、收益低的痛点,爱民村创新“资金补偿+资产运营”模式,与房企合作开发79333平方米(119亩)留成地。该项目不仅为村集体带来1.7亿元补偿资金和7200万元商铺资产,还通过专业运营每年新增200万元稳定收益,支撑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提高村民分红,为爱民村经济发展积蓄后劲。
与此同时,爱民村委会将1783333平方米(2675亩)耕地、368667平方米(553亩)鱼塘统一流转,年租金收入达100万元,让“沉睡资源”变成“活资产”,集体“家底子”厚实了,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
现代农业提质效
科技赋能迎丰收
在长沙街道平原村80000平方米(120亩)水稻示范基地,无人机正在喷洒生物农药,华南农大“华航”系列新品种长势喜人。该基地通过应用新技术、新设备,采用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无人机喷洒农药等先进技术,实现水稻种植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水稻种植的科技含量和效率,水稻亩产提升20%,稻米品质达到优质丝苗米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街道依托平原村水稻种植示范区,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抗高产品种,向平原村周边村输出优质稻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共同发展稻米深加工,共享加工设备和销售渠道,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时,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品牌推广活动,为平原村的稻米树立良好形象,打造优质稻米品牌,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实。
长沙街道三联村的“虾稻共生”基地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长沙街道统筹村集体和村小组的土地资源,对289333平方米(434亩)优质农田进行集约连片开发,同时,引进农业合作社打造三联“虾稻共生”生态农业基地。在“稻虾共生”模式下,三联村的农田上半年养殖小龙虾、下半年种植水稻,减少农业污染,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出,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绿色产业链。
据统计,三联“虾稻共生”生态农业基地2024年产出小龙虾500万只、亩产水稻300公斤,年产值达700万元,亩产值由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16000元。
从老旧工业园到智慧农田,从特色街区到留成地开发,长沙街道的有效实践印证了“因地制宜”四字的分量。通过精准把脉村庄资源禀赋,以市场化思维盘活资产、以产业链思维聚合价值,这条多元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正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