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2月11日,中国共产党江门市新会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听取新会区委常委会报告,为新一年的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动员全区上下拓宽新视野、思想大解放,以更强的“首善”担当,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一园三中心”,奋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的示范标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勇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的排头兵。
逐梦惟笃行,奋楫再出发。回首过去一年,新会在变化与发展的浪潮中,奋勇向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展望2025年,新会信心满怀,努力交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厚重提气的满意答卷。
文/任晓盈 钟珍玲
数看2024
1.
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
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全区GDP总量达到1063.73亿元,同比增长4.6%,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增速排名全市第二。
●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39位,上榜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和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2.
坚持不懈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持续推进
有序实施4项国家级和12项省、市级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实施资产盘活“四种模式”,累计盘活面积超90万平方米,唤醒“沉睡”资产超19亿元;深入推进八镇联动三年行动,推动司前、大泽与周边6镇交通互联、产业互融、设施互用;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和广东省信用县建设专项类首批示范单位,3个典型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累计参与制定“湾区标准”13项,总量占全市的52%。
3.
坚持不懈加快融湾步伐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加快
举办对深招商推介会19场,参与各类招商推介活动37场,成功引进深圳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超77亿元,占新引进项目总数的15.8%;深圳方向来新游客同比增加31.47%,深圳机场江门航空港建成启用;在深圳成立全市首个驻点人才工作站,意向引入深圳高技能人才49名;引进超亿元以上文旅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超59亿元;全年共接待游客713.26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8%、11.07%。
4.
坚持不懈走“工业立区”之路
制造业发展根基持续夯实
加力推进三大“万亩千亿”园区建设,全年新征土地面积超73公顷(1105.3亩)、平整土地153.33公顷(2300亩),工业用地供应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10亿元,建成产业空间12万平方米;全区11条重点产业链实现产值约1400亿元,增长3.95%;轨道交通、船舶与海工装备、新能源电池等产业规上产值分别同比增长82.2%、68.1%、40.7%;15家企业入围广东省制造业企业500强;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9个,计划总投资558.4亿元。
5.
坚持不懈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
城乡融合发展效能持续提升
崖门镇成为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司前镇上榜全国千强镇,全区千强镇共4个,占全市总数近半;圭峰会城成为全市首个500亿镇(街);新会陈皮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第一位,全产业链产值达261亿元;南美白对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产业链产值达55亿元;新增2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首个村级商业综合体奇榜共富广场动工。
6.
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
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97项民生服务提质任务,民生支出超6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七成;城镇新增就业超8600人,发放就业创业补贴1040万元;完成2所小学改扩建,新增学位超1400个;高考特控线上线1186人,再创历史新高;4所卫生院获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获评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对90岁以上长者实现免费医疗全覆盖;27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启动实施;推进完成保交房2923套,实际交付率达91.66%。
展望2025
全会报告中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标注着新会踏上千亿GDP新征程的开局起步之年的铿锵足迹。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担当开创新未来。全区上下唯有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把一项项务实举措落细落实,才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砥砺前行的奋斗中更加充盈。
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新会在“大桥经济”“黄金内湾”中抢得机遇,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就必将要坚定不移以“首善”姿态锚定战略、主动作为,以打造“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的政治定力,奋力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新的一年,干出新的气象、新的作为、新的业绩。
出实招
做深做实港澳服务文章,聚力推进深江合作
深化产业共建,发挥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等平台优势,高标准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空间。深化金融合作,助力本地企业融入境外优质资金。深化人才交流,推动与港澳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无缝对接。深化服务保障,用好“新会—香港”“新会—澳门”等跨境通办专区,加快实现“一网通办”“无差别办理”,为港澳同胞及企业跨境投资、生活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做好港澳籍船舶入境维修直航口岸试点工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要素高效流动。
全面学习深圳,重点围绕平台建设、产业招商、滨海旅游等领域加强合作,大力打造深圳卫星城。强化与深圳南山区、宝安区的协同联动,全面加强区对区、区对街道,以及镇(街)对街道、镇(街)对社区的交流合作。各产业平台都要主攻与深圳合作,加快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以银湖湾滨海新区为“主阵地”规划建设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探索建立资源统筹和利益分享机制,进一步提升滨海新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板块工作效能。
出硬招
全方位加强区域协作,加快构建畅联湾区的交通网络
做深做实新会—宁明粤桂东西部协作文章。深入开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和劳务协作提升“四项行动”,大力发展“新会陈皮+宁明星油藤”大健康产业。要主动参与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强与珠海、中山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共建共享,推进与珠海、中山相邻镇联动发展。要全面加强新台合作。推动两地在新能源、海工装备、预制菜、农文旅等领域联动协作。要全力打造大湾区国际职教城。系统研究高校管理服务工作,激发驻区各高校在产业发展、人才引育、文化涵养等方面的潜能潜力,打造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样板。
全力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巩固提升江门站枢纽功能地位,全力支持深(圳)江(门)高铁、珠(海)肇(庆)高铁建设,推动广佛江珠城际、深(圳)江(门)高铁南延线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快构建“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体系。积极对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配合做好深珠通道、深南高速建设前期工作。要大力畅通“水运航道”。全面激活新会港天马港区,发挥“组合港”优势,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货运物流圈。
出新招
深耕细研推动枢纽新城规划建设,加强扩内需稳外资工作
锚定“江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央活力区”的目标定位,在提质、融合、扩展三个维度重点发力,提升城市能级,加快打造站城一体、业态融合、文化多元的珠西枢纽门户。一要在城市品质上“提”。以江门站为中心,依托江门大道和今洲路,重点提升站前区域土地开发效率,构建“人文、历史、现代、创新”贯通发展的珠西城市客厅。科学做好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力度,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等第三产业。持续谋划布局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二要在区域联动上“融”。加强与江门高新区的联动发展,提速推进深江科技新城规划建设,推动今洲路科创走廊沿线的科技化、商业化改造,加快盘活存量用地和闲置厂房。三要在城市空间上“扩”。做好今古洲片区城市设计工作,增加商业、住宿配套,将规划范围拓展至双水、三江、睦洲等周边镇。
牢牢稳住“扩内需、促消费、稳外资外贸”基本盘,促进政策实施加力提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要加快消费扩容升级。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用好“两新”政策。加快推进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持续挖掘以老字号为代表的国货“潮品”消费潜力。要全力稳外贸稳外资。拓展与东盟、非洲、中东等“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做优做强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跟进推动布局综合保税区。推动五金不锈钢、健康食品等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创新发展。支持企业更新贸易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
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示范标杆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新会要向上一跃,奋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的示范标杆,就必须以勇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排头兵的政治担当,坚定不移以“首善”作为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勇挑大梁,干出新作为,新会有目标,有规划,也有实招。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科创事业高质量发展上当好排头兵
建设更高能级的产业平台。奋力打造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加快谋划八镇联动拓展区,启动罗坑“万亩千亿”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加大圭峰会城“工改工”推进力度;完善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园区共治共管、共融共享,加快扩大新会经济开发区范围,全力推动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快整合崖门、沙堆、古井海工装备产业配套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海工装备产业园。促三江睦洲联动发展先行启动区、智造产业园先行启动区—联动拓展区加快建设。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体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持续壮大“2+2+N”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让更多传统产业企业提升竞争力。支持链主企业拓展价值链高端环节,促进核心配套产业本地集聚。
举全区之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把2025年定为“招商引资提质年”,实行全员全领域招商,重点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海工装备、人工智能等产业链精准招商,开展产业延链招商攻坚。
推动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驰而不息提升科技水平。深化巩固粤港碳中和联合实验室“1+10+3”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粤港、粤澳人才合作协调机制,发挥好职教城育才基地作用。
在构建优质服务业新体系上当好排头兵
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引入港澳科创资源。加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提档升级主城区核心商圈、景区、街区。加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新能源物流园建设。
要做优做强生活性服务业。擦亮小鸟天堂、启超故里、陈皮之乡等名片。因地制宜打造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开发滨海运动旅游新项目,培育游艇旅游新业态。精心做好新会“十大名菜”“十大名汤”“名小吃”的宣传推广。拓展“体育+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香港“广东院舍照顾计划”落地。
在深化实施“百千万工程”上当好排头兵
坚持以产业为重点抓强县。做精做深“土特产”文章,加快培育“双水果蔗”“甜水萝卜”“大泽食用菌”“淡水蓝龙”等特色品牌,积极发展崖门富硒产业,加快南美白对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坚持以典型为示范抓镇街。抓实省级“5镇38村”培育工作,开展省典型镇、村规划编制全覆盖攻坚,提质增速打造中心镇、专业镇。抓好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每个镇(街)依据特色高标准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带。
坚持以富民为根本抓兴村。发挥强村公司、富民工坊等积极作用,助推会城奇榜村早日建成亿元村。统筹落实乡村布局、村庄建设、农房风貌“三个规划”,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三大革命”。积极招引全国头部民宿企业,推进乡村酒店、民宿集聚化发展。持续实施“六个一百”共建行动,推动产业、人才、文化、资金向农村下沉。扎实推进“双百行动”,组织开展“双百行动”助力发展攻坚。
在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侨乡上当好排头兵
持续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深化理论武装,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擦亮“音乐党课”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大力传承弘扬启超先生家教家风。发挥同心圆乡情文化交流基地作用,打造葵乡特色海外传播链。
持续提升社会保障质量和水平。围绕办好“十大民生实事”,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生育、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持续优化和改善人居环境。聚焦“美丽新会”建设,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环境净化美化,推动生态价值有效转化。统筹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推动完成27个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加快启动及推进一批路网建设项目。
在持续深化法治建设平安建设上当好排头兵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新会。纵深推进法治建设“述、评、督、考、责”联动机制先行试点工作,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完善跨部门、跨镇(街)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实施“行政执法监督+”多元共治路径。加强分众分类精准普法,创新打造新会特色普法品牌。
坚决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持续开展维护政治安全专项行动和化解社会矛盾专项治理。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抓紧补齐防范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短板,筑牢供水安全保障,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深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挖掘梁启超“乡治”论文化内涵,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方法。深化完善“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加强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陈皮法庭”“村巷法官”“警网融合”等项目迭代升级,精准有效为群众排忧解难。
丰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会实践。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建好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等代表履职平台,推动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县域样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优势作用,持续打造“一号提案”和“企业家委员·区长面对面”“党派+”等协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