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女艺人在杭州成功接受脑动脉瘤手术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在关注之余,也对脑动脉瘤产生了疑问: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疾病?它与大家常说的“脑肿瘤”有什么区别?如果破裂,后果真的如传闻中那样严重吗?
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主任黄戈表示,颅内动脉瘤实际上不是肿瘤,它是一种脑血管疾病,是一个隐形的“定时炸弹”,多数情况下悄无声息,但一旦破裂,后果可能极其严重,应提高对脑动脉瘤的认识,关注自身健康,定期体检,避免危险因素,以降低这一疾病带来的风险。
脑动脉瘤不是肿瘤
黄戈介绍,脑动脉瘤是一种因脑部动脉壁局部薄弱导致血管异常膨出的疾病。简单来说,它就像血管壁上的一个“气球”或“鼓包”,在血流冲击下膨胀。
但是,脑动脉瘤并不是大家常说的“脑肿瘤”。“脑肿瘤”通常指的是大脑组织或其附属结构的异常细胞增生,如胶质瘤、脑膜瘤等,而脑动脉瘤则是血管结构异常导致的血管病变,两者完全不同。因此,不少人在体检中发现脑动脉瘤后会误以为自己得了“脑癌”,但事实上,脑动脉瘤与癌症并无直接关系。
黄戈介绍,全球范围内,50岁左右的人群中约有3%的动脉瘤患病率,在中国,35—75岁人群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7%。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日本和芬兰(这两个地方是全球发病率最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尤为常见,且多发生在55—65岁的人群中。
“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脑动脉瘤都会破裂,但一旦破裂就会出现头痛,头痛可以描述为‘一辈子所经历最剧烈的头痛’ 或者‘雷劈样’,严重的会导致昏迷、偏瘫甚至死亡。”黄戈表示,破裂后,患者通常会出现突发剧烈头痛(“爆炸样”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丧失或昏迷、颈部僵硬、眼睑下垂、视力模糊等症状。
据统计,颅内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约为30%,更严重的是,破裂后的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概率,以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死亡率分别为65%和85%。
正确面对脑动脉瘤
如何正确面对脑动脉瘤以及如何预防?黄戈表示,虽然无法完全避免脑动脉瘤的形成,但以下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生和破裂的风险。
一是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脑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保持血压稳定可降低破裂风险。二是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损伤血管壁,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三是健康饮食。少盐、低脂、高纤维饮食有助于血管健康。四是规律运动。适量运动可以增强血管弹性,但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有高血压或已发现动脉瘤者。五是减少情绪波动。情绪激动、剧烈咳嗽、过度用力等都可能诱发动脉瘤破裂。
如果已经发现脑动脉瘤,怎么办?黄戈建议,应该找专科医生评估动脉瘤风险。小(小于3mm)、形态规则、无出血史的低危动脉瘤可保守观察,需要定期影像随访。如果动脉瘤较大(大于5mm),或位于高风险部位(如后循环),则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包括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微创)或开颅夹闭术(传统手术)。生活中,无论是否手术,都需要控制血压、戒烟限酒、避免剧烈活动。
黄戈提醒,如果出现突发性剧烈头痛,尤其是有高血压、吸烟、家族病史的人群,应高度警惕,立即就医。
(文/图 何雯意 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