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方位筑牢校园“防护网”
开侨中学“名人大讲堂”开讲
政社合力
赋能乡村教育提质
深挖乡村特色资源
推动劳动教育提质
港口小学新建运动场启用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奉献爱心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挖乡村特色资源
推动劳动教育提质


    目前,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关键环节。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依托乡村特色资源,还应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质量,从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百合镇中心小学 黄艺明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和实用技能。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乡村特色资源,如农耕劳动和本地特色食品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农村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乡村实际,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融合乡村特色资源是建立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新模式的核心。通过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促进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还能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在具体实施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如组织学生参观乡村文化遗址、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在劳动实践中融入乡村特色文化,如传授传统农耕技艺,让学生体验乡村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此外,通过引入本地特色产业进校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实效性。

    在家庭层面,家长应通过与学校的紧密合作,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劳动活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在学校层面,学校应通过定期与家长沟通、家访、开展亲子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在社会层面,社区应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如劳动技能培训、场地和设备等。通过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合作,增强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表明,基于乡村特色资源融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对乡村振兴和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合作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关键。家长应重视并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学校应制订具体的劳动教育计划,充分利用乡村特色资源设计多样化课程。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和资源,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新模式需要充分挖掘乡村人力资源和平台资源,开设专业化劳动课程,建设乡村劳动教育平台,从而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资源融合,促进乡村小学劳动教育质量提升。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