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江门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
高质量协商助力高质量发展
以“绿”为底,绘出乡村“靓丽颜值”
积极建言献策
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2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质量协商助力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2024年工作亮点回顾之二

    □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通讯员 杨双云

    2024年,市政协紧扣高质量发展,共开展专题调研、协商、监督等36项,提交调研协商报告等22篇、社情民意等99篇、立案提案314件,提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意见建议,一批意见建议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以高质量协商助力江门高质量发展。

    一批政协“良策”转变成发展“实效”

    2024年是江门迎接“大桥经济”的关键一年。2024年初,市政协将“大桥经济”相关内容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课题,并发动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围绕“大桥经济”相关内容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取得诸多协商成效。

    例如,市政协落实市委主要领导点题要求,围绕“加快推动江门GDP迈向5000亿大关的策略路径”开展常委会会议专题议政,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大湾区增长极等对策建议,被纳入市委全会部署;就“加快推动深江、港邑经济合作”专题开展协商议政,获市领导批转16个部门研阅。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也是破解江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出路。数据显示,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立案的314件提案中,超五成提案与“百千万工程”相关。其中,《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被确定为年度“一号提案”,由市委主要领导领衔督办。

    自该提案交办以来,市政协会同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全力推进,围绕“一号提案”提出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科技创新源动力作用、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六方面意见建议,推动台山入选全省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建立“跨县集群+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品”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出台《江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城乡绿化植树73.29万株……一批政协“良策”转变成发展“实效”。

    上述这样精准的高质量“答卷”,只是市政协工作的缩影。过去一年,市政协精准制定年度协商计划、民主监督计划、重点提案督办分工“三大履职计划”,以实招助推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敲门”问企业 解忧促发展

    “现在企业发展碰到什么难题?”“您提的内容,我们会逐一跟进解决,请您放心!”去年9月,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同实地上门走访房地产企业,近3个小时里,“敲门”进企听心声的同时,也协商出了一项项助企惠企发展的共识和良策。

    这是2024年邑商·市长面对面协商活动中的一幕,也是2024年市政协创新探索“1+N”交流模式,即“1次邑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和N次市领导走访邑商企业交流活动相互支撑”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同时,市政协跟进“设立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重点提案办理,推进QFLP落户我市,服务本地企业获境外融资14.6亿元;跟办往年协商成果,推动出台《江门市促进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18家大型骨干企业共享九项惠企政策。

    特色协商工作助力江门高质量发展,是去年市政协改革创新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的一大亮点。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过去一年,市政协还充分发挥市政协智库作用,新聘智库专家22名,实现所有重点调研课题有“超级大脑”指导;历届委员企业主动捐资,联合市慈善会、市政协提案工作研究会建立江门首个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公益基金,支持开展事关江门发展的专题调研5项;主席会议成员带头建立“部门单位+政协委员+智库专家+党派团体+界别群众”研讨论证工作模式,群策群力提升建言质量。

    不仅如此,现如今,全市各级政协组织积极搭建协商平台,深化协商交流,围绕中心大局建言资政、凝聚共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江海区,当地政协在全省创新打造“1+5+N”模式的“三级协商平台”,走出了协商民主的“江海路径”;新会区政协成立全省首个县(市、区)级提案工作研究会,建立并完善“上门征集提案线索”和“社会公开征集提案线索”制度;台山市政协整合一线履职资源,根据基层协商的功能性需求创新成立委员联络站,相继设立“海岛委员联络站”“港澳台侨委委员联络站”……

    2024年市政协还创新开展“民主监督推进年”活动,由主席会议成员带队开展16项专题民主监督,助推系列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如就“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保育”组织民主监督,指导设立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港澳委员、市侨商会会员企业等积极捐赠项目资金超1000万元,助力打造我市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保育新样板。

    改革创新,持续擦亮特色协商工作品牌,正不断推动江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让“民意”变“满意”

    去年以来,江门不少小区多了很多集停车、充电功能于一体“小车棚”。“充满电只要3元,最重要的是更安全了。”家住蓬江区华园屋村的黄先生,对这样的生活改变非常满意。

    “电动车进楼”是基层治理的重点难题,去年,市政协委员陈松提交了社情民意信息《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管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建议》。自去年3月底办理工作启动以来,相关工作已取得一系列实际成效。针对加快推进充电及停车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我市制定既有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增设计划,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物业小区累计设置集中停放充电点917处、充电端口共计约2万个,让“民意”变成了“满意”。

    满意的背后,是市政协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推动委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推动民生实事落到实处的一个印证。

    据了解,过去一年,市政协成立了社情民意信息员骨干队伍,全面建强投稿、采编、采纳、反馈的全链条和各环节,全年共编发《社情民意调查》《政协委员重要建议“直通车”》99篇,获市领导批示12次,部门依时采纳反馈率51%,推进一批惠民措施落地见效,“闭环模式”得到省政协充分肯定和宣传推广。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