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娄丹) 江门市中小学“体育十条”来了!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强国战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昨日,江门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十项具体举措,全面构建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该政策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
《措施》明确,江门市将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理念,刚性落实中小学每天1节体育课制度,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其中咏春拳、蔡李佛拳等传统武术被列为必修内容。
根据文件要求,全市中小学将全面推行“大课间+小课间”模式,除常规跑步活动外,需轮换开展球类、跳绳、拔河等10个以上特色项目。班级联赛制度成为新亮点,各校每学期须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对抗性赛事,春秋两季全员运动会实现全覆盖。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初中以上男生引体向上能力普遍偏弱的问题,《措施》首次制定了分年级量化标准,九年级男生完成11个引体向上即达标,女生需达到24次斜身引体。
在科学提升体质方面,江门将建立三级体测数据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体质薄弱学生定制锻炼方案。配套发布的《江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分级锻炼标准》对单杠悬垂、实心球投掷等指标作出明确规定,例如高二男生实心球需投掷9.4米,女生需达6.4米。
师资保障方面,《措施》提出,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专兼职体育教师对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组织能力,鼓励非体育类学科教师培训后从事体育活动组织工作。同时,成立市级体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篮球、武术等10个专项指导团队,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化发展。
场地设施建设同步升级,新建学校需配建游泳池,既有学校可通过社区场馆共享方式破解场地不足难题。督导评价体系将体质提升、运动习惯养成等纳入考核,专项督导结果直接关联学校评优。
“这不是简单的体育加码,而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塑。”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新政策通过五育融合、家校社协同的机制设计,将体育从边缘学科提升为育人核心载体,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