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邓少军 通讯员 李兆安
日前,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作为中心城区,蓬江区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蓬江区委书记李志坚说,该区将深入落实市委“1+6+3”工作安排,主动扛牢“挑大梁”的政治责任,深化“重整行装再出发”作风建设行动,千方百计拼经济、强平台、抓项目、优服务,力争全年GDP增长5.5%以上,全力奋进千亿经济强区,奋力谱写江门高质量发展的蓬江新篇章。
打造两个“万亩千亿”大平台
记者:市委全会提出,要加强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谋划。蓬江区在做强做优产业平台方面有什么规划和措施?
李志坚:建好园区主平台是蓬江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我们坚持把最好的资源、最优的团队集中在园区建设上,加大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打造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两个“万亩千亿”大平台。一个是大型产业集聚区蓬江片区。我们将强化规划引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华丰路、启动区“两横两纵”建设,推动天沙河大道年内通车、莲塘综合体和凤樾棠邻里中心5月1日前投入使用,全面提升园区配套服务水平。做好产业园扩园和人才岛等片区纳入江门国家高新区工作,集中力量攻坚东片区开发建设,打造100公顷连片用地产业平台,加快产业联动集群发展。另一个是“工改”园区。我们坚持向存量要空间,深化“1+N”模式改革,今年重点加快南村工业园改造等8个项目落地、北芦大坑工业区等6个项目动工、杜阮万洋科技城等一批项目投产,改造面积超100公顷。
实施“拼经济、大招商”行动
记者:市委全会提出,要坚定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蓬江区如何加快建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李志坚:蓬江区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24年“3+2”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千亿元。今年我们将大力实施“拼经济、大招商”行动,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4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新增“个转企”“上限”“小升规”企业数实现“3个100”,推动75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改投资超70亿元。一是升级提质优势产业。引导摩托车及零配件、健康食品等优势产业“链式改造”,打造省级绿色工厂。加快摩托车及零配件创建国家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好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海信电子创建国家级、省级智能工厂,壮大海目星激光等“链主”企业和今科机床、华龙膜材等专精特新企业。提速低空飞行器产业服务基地、格威无人机配件、固定翼无人机及航空智造等项目建设,加快人才岛打造“空、陆、江”无人驾驶融合示范区。三是谋篇布局未来产业。谋划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谋深细分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由区领导挂帅10个招商小组,引进一批“链主型”企业、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推行涉企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企业服务体系。
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记者:市委全会提出,要大力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蓬江区如何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
李志坚:蓬江区将坚持“双核驱动”,不断让人气聚起来、市场旺起来、经济活起来。一方面,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精进、向高端化跃升。大力盘活楼宇经济,打造五邑华侨广场写字楼群、滨江总部中心、迎宾路证券金融服务区等主题楼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力扩围“以旧换新”政策,打造“跨境电商+智能家电产业带”园区。推动海目星、科杰等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延伸“制造+服务”产业链。另一方面,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迈进、向多元化领域拓展。发力商圈经济、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引入更多消费新场景、品牌首店、零售巨头,加快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多措并举“唤醒、激活”新英广场、利和广场、车行世界等“沉睡”商业体。激发文旅、体育产业活力,用好“三人三山三水”,打造更有烟火气、侨乡味的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承办好十五运会相关项目,谋划引入摩托车比赛、“体育+”消费场景。加快银狐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基地投产、“乐颐·养生居”、五指山中医药文化研学基地等项目建设,构建集生产、培训、服务于一体的银发经济新格局。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记者:市委全会提出,要持续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蓬江区如何进一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李志坚:蓬江区将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加快强区活镇兴村。一是紧抓整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整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两个集聚带”“三大整治区”为重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二是紧抓整镇示范、加快能级提升。加快棠下镇以小城市标准建设中心镇,力争荷塘镇入选省典型镇,建设棠下激光产业示范带、荷塘智能光电产业示范区、杜阮“一河两岸”风貌示范带,推动45个老旧小区改造。三是紧抓整村培育、建设和美乡村。抓好“7+22”省典型村建设,探索“产业发展第一书记”培育选派机制,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粤字号”农业品牌。抓好主干道沿线风貌提升和整村推进风貌提升试点,力争美丽宜居村达标率100%。完善区镇领导联系走访村(社区)机制,探索开展“百千万夜访”活动,让更多群众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