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大海,有些人恰似在风浪中前行的船只,以坚韧为桅杆,用爱作船帆,无论风浪多大,都坚定地破浪前行。
恩平市恩城街道青云社区居民余彩娟,便是这样一艘满载着爱与担当的“船”。“哥哥伴我长大,我陪他一起变老。”1964年出生的她,在人生的40余年、16000多个日夜里,悉心照顾着多重残疾、多年瘫痪在床的哥哥,用不离不弃的陪伴,为哥哥筑起了温暖的避风港。凭借这份“孝老爱亲”的动人故事,余彩娟荣获2024年“广东好人”称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钟美绿
担起照顾哥哥的责任
余彩娟的哥哥余宗健今年68岁,因出生后不久的一次高烧不退引发脑膜炎后遗症,导致智力、精神、肢体多重残疾。家中父母分别于1981年、2014年离世,余宗健的病情一直是父母生前的牵挂。父母的离去和哥哥的瘫痪,彻底打乱了余彩娟原本的生活节奏。
从1981年起,余彩娟用并不强壮的肩膀,毅然扛起了照顾哥哥的责任。为了能更方便地照顾哥哥,她特意将户口迁回恩平,承担起监护人的职责。2016年,余宗健因身体原因卧床不起,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余彩娟拿出全部积蓄,还向亲朋好友借钱,全力为哥哥治病。尽管经济紧张,她还是购置了电子血压计等家庭医疗器具,坚持为哥哥监测身体状况。
每天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余彩娟就已起床忙碌。她日复一日,不嫌脏、不嫌累,独自承担起清理哥哥大小便、揉肩捶背、洗澡擦身、洗衣喂食等日常护理工作,还想尽办法治疗哥哥因长期卧床而生的褥疮。“刚开始真的很难,一天要换10多张纸尿布。好在有党和政府、社区邻里的帮助,我慢慢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节奏。”这个过程既考验耐心,也考验体力,但余彩娟从未有过一句抱怨。
40多年来,余彩娟始终以“孝”为先,排解父母的忧虑,把积蓄都花在了家人身上,自己几乎没有什么个人开销。“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我都把照顾哥哥这件事放在心上、摆在首位,就想尽力给哥哥准备营养又可口的饭菜,让他吃好穿暖、心情舒畅。”她微笑着说。
排解哥哥心中的烦闷
小屋里,家具虽不多,但摆放得整整齐齐;打扫卫生、洗衣、做饭,余彩娟样样都做得周到;她还每天抽时间陪哥哥聊天解闷……余彩娟对哥哥的悉心照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
余宗健长期病重,视力不好,看不清东西,听力也欠佳,无法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很少与外界交流。余彩娟便每天坐在床边,详细地给哥哥讲述周边发生的事情,为他排解心中的烦闷。
由于哥哥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容易对现代医疗手段产生误解,余彩娟总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给哥哥做思想工作,用自己的耐心和诚意开导他,打消哥哥的轻生念头,让他安心到医院接受专业治疗。遇上哥哥发烧、疼痛等情况,她就搀扶着哥哥下楼,送他去医院诊治。
在家里,余彩娟常常备着活络油等药物,为哥哥推背缓解疼痛,一次推背往往要持续两三个小时。回忆起这些,她开心地展示了一下手臂的肌肉:“以前我是个柔弱的小姑娘,手臂没什么力气,现在都练得很有力了!”
自强不息精神获邻居点赞
如今,兄妹俩每月的收入主要是余彩娟微薄的退休金和哥哥为数不多的特困供养补助。曾经年轻的妹妹如今也60岁了,由于常年操劳,身体落下了一些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年纪渐长,又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哥哥,面对诸多艰辛,余彩娟的身心负担愈发沉重。但她毫无怨言,反而更加细心、谨慎地照料哥哥,对未来依然充满美好的憧憬:“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这些年,余彩娟从未和邻里发生过矛盾,她身上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的精神,深深感染了邻居,大家都对她赞不绝口。当邻里问她是否考虑把哥哥送到疗养院时,余彩娟表示:“我和哥哥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他的需求我最清楚,还是我亲自照顾他比较放心。”余彩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照顾哥哥,她一直未曾出嫁。
对于感情上的遗憾,余彩娟并不在意,她只希望尽自己所能,让哥哥好好生活下去。“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有苦才有甜。哥哥伴我长大,我陪着他一起变老,这一切都是我想做的,也是我应尽的责任。”她坚定地说。